金克木:一位智者的成长传奇 世界之最木中之王

2022年8月14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 , 翻译家 , 梵学、印度文化研究者金克木诞辰110周年 。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 , 字止默 , 笔名辛竹 , 安徽寿县人 , 父亲是清朝最末一代县官 。儿时金克木在家中一面念“诗云”“子曰” , 一面认“ABCD”的新旧文化中完成了开蒙教育 。1920年 , 金克木入安徽寿县第一小学就读 。在他后来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简历上 , “学历”一栏依然填的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 。
也因如此 , 学贯古今 , 博通中西 , 掌握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的金克木被称为“奇才” 。金克木女儿金木婴曾这样回忆父亲:“有人说 , 和我父亲谈天 , 往往你的专业是什么 , 他就和你谈什么 , 如果正好是他熟悉的 , 自然谈得热闹;如果并非他的专长 , 那他就更高兴 , 会说:‘又长知识了 。’不过 , 他常对人说:‘要是为考试 , 不要问我 , 我不会考试 , 那另是一门学问 。’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什么正规考试 , 没有大学学历 , 连中学文凭也没有 , 倒不是考不上 , 是没钱考 。但他从不承认是自学成才 , 总是强调他是有老师的 , 而且老师都是最好的 。”
他的老师可能是一本书 , 可能是一个人 , 也可能是一次际遇 。1930年 , 金克木离家至北平 , 与各种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尤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他泛览书刊 , 广交朋友 , 同时学会了多种语言;1941年 , 迎来而立之年的金克木至印度任报纸编辑 。之后前往佛教圣地鹿野苑 , 随憍赏弥老人钻研印度古典 , 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 , 金克木回国 , 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 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到了晚年 , 金克木喜欢和人交谈 , 写下许多文章 , 尤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影响深远 。
2000年8月5日 , 金克木因病在北京逝世 。在去世的前四天他过完了自己的米寿(阴历生日) , 还笑着说:“我是哭着来 , 笑着走 。”
在金克木诞辰110周年之际 , 澎湃新闻特地回顾了金克木从青年到中年 , 再到晚年的学习之路 , 以此纪念一位智慧又可爱的老人 , 一种读书的方法 , 以及一份在当下已不多见的对求知的真诚和热情 。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 。本文图文若无特别署名 , 均由金木婴提供 。
“看书如同见活人 , 读书如听师友谈话”
初来北平时的金克木不满20岁 , 囊中羞涩 , 但这并不妨碍他上“另一种大学” 。1930年 , 自封“马路巡阅使”的金克木到处走街串巷 , 忽然发现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有市立的公共图书馆 , 便走了进去 。
在《风义兼师友》里 , 金克木特别回忆过这家图书馆:“阅览室中玻璃柜里有《万有文库》和少数英文的《家庭大学丛书》 , 可以指定借阅 , 真是方便 。冬天生一座大火炉 , 室内如春 。我几乎是天天去 , 上午 , 下午坐在里面看书 , 大开眼界 , 补上了许多常识 , 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 。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 , 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 , 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尽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