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丸( 六 )


摇头丸

文章插图
研究显示,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可能有:①脑萎缩,包括侧脑室扩大、脑沟加深、脑回变窄、灰质减少; ②通过引起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调节适应,而造成突触连线的代谢性重构,阻断海马和伏核的长期激活和抑制机制; ③血管收缩,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 。中毒剂量成瘾量报导相差极大,常人一般吸食 3-5mg即可产生欣快感,10mg可出现轻度中毒症状,25-30mg出现中毒反应 。但产生耐受性后有注射100-300mg 者仍无危险 。如果长期使用,曾有长期滥用者用量增至 2000mg 才刚产生欣快效应的记录 。代谢过程MDMA代谢主要产物是 MDA,然后进一步去甲基化,生成一系列羟基化合物、葡萄糖醛酸和硫酸酯结合物 。在尿液中主要发生 N- 位去甲基化作用,O- 位脱烷基化、O- 位甲基化、O- 位与葡糖苷酸 / 硫酸盐的结合 。AM 则通过脱氨基转变为苯丙酮,最终代谢为安息香酸和马尿酸,以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的形式排出 。MAM 代谢方式主要是侧链水解,一部分脱甲基形成 AM,一部分羟基化形成羟基苯丙胺,再氧化为羟基去氧麻黄素 。摇头丸成分大部分由尿排出,完全代谢一般需 4~7d,24h 可排出 30%,酸化尿液可使其主要成分以原形大量排出并加速排泄 。摇头丸中的MDMA及MDA能促使中枢神经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DA)物质,并抑制儿茶酚胺的再摄取,抑制突触5-羟色胺(5-HT)的储积和活性,导致5-HT能经突触末梢破坏,使去甲肾上腺素代谢受阻,血中浓度增高,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迷幻作用,可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兴奋和欣快感,使服用者有较强的“共鸣”作用,此时听到音乐或节奏声响时,就会不住的摇晃头部及肢体 。但这种作用能严重损害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引起脑高级中枢,特别是额叶、颞叶及海马5-HT能神经轴索损伤,脑部特异性核团受干扰,可产生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此损伤在停用后仍会停留较长时间,对正在发育的大脑作用更为严重,同时还损害线粒体功能,破坏5-HT能神经元的能量代谢而导致其功能障碍 。这种加速而持久的抑制脑内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导致5-HT合成减少,功能降低,并引起神经元损伤,神经退行性改变,出现精神疾病及生理障碍,而且与既往的使用剂量呈正相关 。它还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并能引起呼吸系统损害,对肺泡-毛细血管膜存在直接毒性作用 。尤其怀孕期间接触可造成婴儿记忆力缺失,在脑发育期接触会出现记忆和学习缺陷 。此外,反覆使用还可破坏昼夜生物钟节律,刺激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导致低钠血症 。研究证实人对其摇头丸的主体成分比动物敏感,表现在神经元损伤、脑5-HT运转减少、选择性减少脑脊液中5-HI-AA(5-羟吲哚乙酸)、5-HT神经元结合5-HT载体配基的能力降低和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等组织中5-HIAA水平降低等症状,并出现脑功能异常,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损伤等 。另外,摇头丸中其他成分也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右旋AM能引起小鼠心、肝、肾组织中过氧化氢含量升高,使还原型谷胱甘肽被脂质过氧化作用耗竭 。MAM对生殖系统也有损害,小鼠实验证明,单次使用10mg/kg的MAM,在输精管内可找到凋亡的小管细胞,随时间的延长,精原细胞的空泡变性也达到高峰 。病理学特徵免疫系统
摇头丸也会通过调节5-HT释放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办法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比如,MDMA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产生,促进免疫抑制因子IL-10的生成 。另外,MDMA使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特别是CD4+细胞下降,使有丝分裂原刺激出现的T细胞增殖减少,减缓Th2细胞的分化速度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摇头丸很少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更多是通过影响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发挥作用,使细胞因子TGF-β1、IL-10水平升高,IL-2水平下降 。预先服用5-HT抑制剂帕罗西汀可以降低摇头丸的作用效果 。另外,摇头丸促使人体内IL-10水平升高,IL-10抑制IL-12和内源性IFN-7的产生,抑制细胞的活化,减少抗体的产生,从而对梅毒易感染,而体内抗体的减少对梅毒的排除能力下降,延长梅毒的治疗时间 。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