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家特点,八大山人成就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中国成就中国之最

纵观古今 , 能够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 , 从来都不是记载历史人物事件 , 也非提供精美视觉形式 , 而是彰显精神 。而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精神 , 便是凝固艺术家瞬间感悟和生命激情 , 蕴涵民族智慧的——写意 。文墨律动 , 时空交替 , 在方寸之间写不尽内心深处对自由的追求和旷达的精神意趣 。
明清之际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书画正是中国传统写意艺术的高峰 。无论是书还是画 , 将其精神通过笔墨抒发传达 , 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 , 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 , 它引导观众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体味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节 , 故而更本质、更本真 。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中 , 标志性的“八大体”书风以及“八大山人”款等八大山人的书法 , 引发观众共鸣 。他的率性洒脱、圆润盈满 , 无不体现在作品的笔法、墨色、形质、布局上 , 其背后正是他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对自由、平和的向往与追求 。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 , 出身高贵 ,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一说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十九岁遭遇国破家亡 , 成为亡国遗民 。重大变故 , 让八大山人身心备受折磨 , 在悲苦愤懑中遁入空门 。最终将一腔国仇家恨化为孤僻避世的心性修为与傲岸不羁的笔墨境界 。他不仅在绘画方面独树一帜 , 在书法方面同样别开生面 。与绘画相似 , 八大山人的书法之路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 , 最终化繁为简、寓巧于拙 , 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
“小像”自跋
八大山人的书法既学钟繇、王羲之、颜真卿 , 也学《瘗鹤铭》等碑刻摩崖 , 善于用自己的审美观再有选择地吸收各家特点 , 既有传统的晋唐风格 , 又有自己的独创新意 。他自幼习书 , “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 , 足见其天赋之高与用功之深 。而在书风成熟之前 , 八大山人广泛涉猎 , 转益多师 , 篆、隶、楷、行、草五体并进 , 为“八大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如此次展出的黄安平的《个山小像》 , 不仅因为其是目前关于八大山人的唯一一件画像而格外引人注目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该作品四周空白处九段题跋中的六段为八大山人自跋 , 从中可窥见八大山人49岁至53岁时书法的面貌 。第一跋“个山小像 。甲寅蒲节后二日 , 遇老友黄安平 , 为余写此 , 时年四十有九 。”除篆书的“个山小像”外 , 其他字均带有鲜明的学董其昌行书的意味 。第二跋前半部分带有章草笔意 , 后半部分“个山之庵传綮又识”等字仍是董其昌书风 。而“戊午中秋自题”“个山自题”“中秋后二日又题”三跋的风格则显然来自黄庭坚行书 。此外 , “雪峰从来 , 疑个布衲”一跋具有典型的明末清初的文人隶书笔意 。六段题跋各具风采 , 可见八大山人研习并深得诸家精髓的书法功力 。
何为“八大体”?
除题跋外 ,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5件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 , 均为“八大体” , 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所谓“八大体” , 主要是指八大山人以篆书笔法写就的行草书 , 用笔圆融沉着 , 结字简约大方 , 大约形成于八大山人署“八大山人”款(1684年)之后 , 成熟于“八大山人”款中的“八”字呈两点状分布(1696年)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