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家特点,八大山人成就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中国成就中国之最( 二 )


从笔法上看 , “八大体”简朴自然 , 行笔之间无起止之迹 , 而沉稳流动 。如八大山人纪念馆藏《行书临兰亭序轴》迎面而来一股刚劲雄浑之气 , 不仅在于其墨色漆黑而透亮 , 更表现为作品的点画多寓方于圆 , 没有繁复明显的提按顿挫动作 , 全篇缓缓而行、徐徐而出 , 显得更加厚重饱满 。
从结字和章法上看 , “八大体”古朴生拙 , 往往能因“形”造“势” , 打破视觉常规 , 颠覆固有的结字空间和章法安排 , 但这种巧思不是一味地求巧取巧 , 而是书写中的随兴生发 , 因此往往显得天然和谐 , 无斧凿之痕 。如八大山人纪念馆藏《草书五言诗轴》的结字率性而有奇趣 , 表现为“亭”字的上下挪移、“鹤”字的左右错位、“画”字的内部留白、“势”字的方圆结合、“客”字的上开下合等 , 尤其“胛”字的末笔仿佛在画荷花之茎 , 如金刚杵一般立于作品中 , 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再如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行书采药寻真五言联》的章法并非常见的字字对齐的“布如算子”状 。上联前三字稍大 , 而第四字“三”的横画缩短、整字缩小 , 第五字“岛”则再次拉长;下联第三字“遇”的左边自然留出落款的位置 , 且“八大山人”款的方折与“遇”字的圆转又形成直接对比 , 整体构成巧妙的空间关系 。
以“写”代“画”
需要注意的是 , “八大体”成熟后的画作题款 , 多以“八大山人写”取代“八大山人画” 。“写”与“画”虽一字之别 , 但能看出八大山人此时已将绘画视作更凝练、更质朴的书法 , 以书法的用笔描绘自然意象 , 并由此创造出笔墨的新境 。
总的来看 , 八大山人的书法可谓厚积薄发、愈老愈纯 , 在笔法上多以中锋圆笔 , 减少提按、减弱顿挫、减慢迟速 , 在结字多含大小、长短、高低、欹正等反差 , 在章法上多有错落、聚散、疏密、开合等对比 , 但种种险绝之处终能复归平正——总在不经意间寻求着幽微的笔墨变化 , 似信手拈来 , 却真正实现了“志气和平 , 不激不厉 , 而风规自远” 。
《个山小像》 清?黄安平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第一跋
释文:个山小像 。甲寅蒲节后二日 , 遇老友黄安平 , 为余写此 , 时年四十有九 。
第二跋
释文:个 , 个无多 , 独大 。美事抛 , 名理唾 。白刃颜庵 , 红尘粉剉 。清胜辋川王 , 韵过鉴湖贺 。人在北斗藏身 , 手挽南箕作簸 。冬离寒矣夏离炎 , 大莫裁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 , 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 , 屈指丁甲八年耳 。两公皆已去世 , 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 , 临流写照 , 为之慨然 。个山之庵传綮又识 。
“戊午中秋自题”跋
释文:没毛驴 , 初生兔 , 剺破面门 , 手足无措 。莫是悲他世上人 , 到头不识来时路 。今朝且喜当行 , 穿过葛藤露布 。咄!戊午中秋自题 。
“雪峰从来”跋
释文:雪峰从来 , 疑个布衲 。当生不生 , 是杀不杀 。至今道绝韶阳 , 何异石头路滑 。这梢郎子 , 汝未遇人时 , 没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