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玄显教编》还专为张三丰立传 。“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鐍锁封固,以针刺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 。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 。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 。后入蜀见蜀王 。王一日宴僚佐,丰出碧根连蔕枣献之 。又取席上金盏,实土其中,摇落一齿埋于内 。少顷,生一莲,大如盘盂,一叶千色千点,一花几千余叶 。光射梁楹,气极青香 。宴毕,花灭,复取齿还入于口 。后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 。永乐中,命胡忠安濙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 。乃为忆仙宫以待之 。” [50]撇除其中所记灵异之事,这则传记提供了诸多重要的信息 。第一,从元末到洪武时期,张三丰常年居留于宝鸡金台观 。第二,明确将张三丰与张剌闼划上等号,并解释了张剌闼名称的来由 。由于张剌闼得名并不光彩,后世文献在传说过程中,皆摒弃了这段文字 。第三,张三丰离开宝鸡后,前往四川,会见朱椿 。第四,张三丰晚年的活动地点主要是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区 。第五,永乐年间寻访张三丰的过程中,胡濙肩负了寻访职责 。相较于其他传记,杨溥基本上还原了张三丰的整个人生轨迹 。
杨溥在两处文字处都提及张剌闼之名,表明当时张剌闼的名声远胜于张三丰之名 。这点在明初杂剧中亦可得到佐证 。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诏肃王楧、辽王植、庆王?、宁王权之国” [51],朱权就藩大宁 。永乐元年,徙封南昌 。此后朱权寄情于戏剧,创作了包括《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在内的12部杂剧 。在《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中,朱权在枚举“蓬莱三岛神仙”时,即有“剌闒张” 。并写道:“这一个虽剌闒,非常的善走 。他则是假躯劳幻世愚眸,被褐怀珠,含素藏修” 。[52]
杨溥为明初重臣,熟悉朝廷掌故,兼之与胡濙相友善,《禅玄显教编》的记载具有高度的可信性 。综合两段记载可知,张三丰早在元末即活跃于道教圈之中,洪武年间寄居于宝鸡金台观 。离开宝鸡后,张三丰先后在成都、武当山等地停留 。永乐年间,尽管朱棣专命胡濙等人寻访,张三丰却避而不见 。不过这一时期的张三丰并未遁世隐居,仍与丘福等显贵相往还 。
四、屏山县文献中的张三丰
除了以上文献外,系于宣德年间的材料尚有位于四川省屏山县金沙江边的“太平石” 。
现存文献中,最早将“太平石”与张三丰联系在一起的是万历年间编纂的《补续全蜀艺文志》 。“马湖太平石,在万寿宫前江岸 。张三丰浴于上,镌有‘太平石’三字 。被沙掩覆,不常见 。见则主其岁丰稔 。”[53]延至康熙年间,相关记载进一步丰富 。康熙朝漱雪轩刻本的《蜀都碎事》:“马湖府城东有三丰石 。在江中,水涸见 。张三丰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于石,无镌痕,墨迹如新 。”[54]《古今图书集成》:“三丰石,在府(马湖)城东江中 。水涸见 。有张三丰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于石,无镌痕,墨迹如故 。” [55]“三丰石,在府(马湖)城东江中 。水涸始见 。有张三丰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于石上,无镌痕,墨迹如故 。”[56]万历时期,石上只有“太平石”三字,与张三丰的联系完全依凭着民间传说,“张三丰浴于上” 。到了康熙年间,文献中又多出采择于苏轼《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并直陈“张三丰书” 。
“太平石”与宣德朝发生联系则迟至乾隆年间 。乾隆《屏山县志》所收《张三丰传》:“宣德间,寓屏邑之万寿观 。于万涡石上题‘太平石’三大字,中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 。今淤沙中,见则邑中大庆 。” [57]《古迹》:“太平石:在城东江中 。水涸时见 。石额横书‘太平石’三字 。中两行直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 。前书宣德乙未云水张三丰记 。” [58]两处记载都明言张三丰于宣德年间题写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八字,尤其是《古迹》中的描述极为细致 。“太平石”常年淹没水中,能够记载这么详明,必然源于亲眼所见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初,太平石见 。” [59]1777年,金沙江处于枯水期,太平石得以重见天日 。这也给予邑人细致观察的机会 。“太平石”留存至今,“除原书‘太平石’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云水张三丰’等字外,尚留有题记数个,惟被江水浸蚀模糊不清,唯明嘉靖间知府岐南子赵时吉及明天启七年等字清晰可见 。”[60]这证明了乾隆《屏山县志》所记无误 。
- 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何被称为拜占庭建筑的杰作与宗教艺术的巅峰? 拜占庭历史与文化之最
- 2000年历史的长沙老街,商业化严重,却反而获得游客称赞 长沙历史文化之最
- 北京咖啡馆
- 龙母诞
- 那香山
- 西安导航
- 文化呼伦
- 铁岭景点
- 鼓浪屿旅游路线
-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