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宣德朝史料中的张三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一民 道藏中国之最( 二 )


《张神仙祠堂记》一文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吴伯理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建造迎仙阁的过程 。第二部分为蒋夔撰写碑记的缘由 。第三部分为张三丰的传记 。第四部分为吴伯理的小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张神仙祠堂记》开篇即写吴伯理来到大邑县的原因 。“大明永乐十五年丁酉春正月,上清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赍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 。” [12]因鹤鸣山为张道陵创教之地,且张三丰曾停留于此,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特命吴伯理前往寻访张三丰 。这段内容,大邑县其他文字可为佐证 。嘉靖三十四年(1555),县庠生左翘所书《鹤鸣观记》:“我朝永乐十一年,遣吴伯理请三丰先生 。有书 。”[13]《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在鹤鸣山 。嘉靖壬戌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书 。” 嘉靖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 。其中写道:“(永乐)十三年,成庙遣龙虎山道人吴伯理持书诣蜀延访 。” [14]时间虽有差缪,却也说明吴伯理在鹤鸣山的活动被当地人广泛记忆和传颂 。随着张三丰与鹤鸣山的关系广为人知,这段记忆被广为流传 。如正德年间成书的《皇明书画史》:“永乐中,来郡访张三丰,后居嘉定之鹤鸣山 。”[15]王圻(1530-1615):“我文皇帝闻三丰名,遣道士吴伯理驰书即鹤鸣山招之,遂赴后山岩下隐焉 。” [16]
第三部分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张三丰传记 。“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乃汉祖天师之苗裔,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今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考行 。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 。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 。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 。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 。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 。陟鹤鸣峰顶,凡三往还 。后竟不返,失其所在 。”[17]除了写明张三丰的字号外,还交代了张三丰的出身——源于张天师家族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并无子嗣,“虚靖不娶无子,弟渊宗为道士,拟令嗣教 。” [18]而传记却明言为“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这是因为张继先长于道教教义,其著述由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 。张继先更深受宋元历代皇帝敬崇,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元武宗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由于张继先的高名,蒋夔才将之写为张继先的第四代孙 。“西壁真人”为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字彦玑,别号西壁” [19] 。通过张继先和张宇清,吴伯理给张三丰找到了张天师谱系中的位置 。“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 。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 。”张继先死于1127年,张三丰既然为张继先的第四代孙,此处之“厥考”绝非指张三丰父亲而言,而应是指张三丰的先祖 。张三丰一脉在靖康之难时被难,北迁东北,所以才会以“沙陀人”相称 。由于张三丰长期居留东北,耳濡目染之下得以娴于骑射 。“中更丧乱”,应指的是元明之际,由此确知张三丰生于元代 。文章明确提及了张三丰在明初的活动,“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一年张三丰前往成都,与朱椿会面 。朱椿所写《赠张三丰》一诗即于此时而作 。《赠张三丰》一诗最早收录于万历年间编纂的《补续全蜀艺文志》,署名为蜀献园 。“忆昔蓬来阆苑春,欢声未尽海扬尘 。恢宏事业无多子,零落亲朋有几人 。失马塞翁知是福,牧羊仙子暮全真 。吾师深得留颜术,善养丹砂保谷神 。”[20]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忆昔蓬莱阆苑春,欢声未尽海扬尘 。恢宏事业无多子,零落亲朋有几人 。失马塞翁知是福,牧羊仙子慕全真 。吾师深得留颜术,善养丹砂保谷神 。”[21]除“来”、“暮”二字外,其余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