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宣德朝史料中的张三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一民 道藏中国之最( 三 )


这段文字并非蒋夔独自撰写,而是来源于吴伯理的书写 。“伯理书其大概若此,余节略而为之记,系其岁月于左方 。” [22]蒋夔据吴伯理所写内容删减而成 。吴伯理为天一道弟子,活跃于明初 。[23]蒋夔称:“伯理,号巢云子,受业龙虎山上清宫之混成院 。善诗文,隶古图画,得方壶老仙之传 。” [24]《皇明书画史》、乾隆《重修龙虎山志》所记相差不多 。“道士吴伯理,号巢云子,居广信龙虎山 。……博通经史,工诗书,精篆隶 。” [25]“吴伯理,号巢云子 。龙虎山道士 。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 。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26]作为当时高道,吴伯理所记必然有所本 。因此,《张神仙祠堂记》中的张三丰材料具有极高的可信性 。
《迎仙阁记》,“在鸡鸣山 。宣德二年,蜀府伴读蔡长通撰文 。”同样收录于同治《大邑县志》,未见于乾隆《大邑县志》 。作者蔡长通,生平无考 。根据立石时间和蔡长通的官职推断,此文也应为吴伯理请托撰写之文,材料来源亦是采择于吴伯通的书写 。其中写道:“洪武间,相传有真仙张三丰,号元元子,尝游于是,抱道冲素,逍遥内外,人咸称有神异之术焉 。盖慕其祖道陵得道之所,居数月而去,莫知其所之 。我太宗文皇帝以圣誓之资,尚清静之化 。永乐建元之初,即遣近臣赍香币,遍历名山求访真仙 。至十一年,又命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赍捧御书,径诣兹山,筑馆以居 。凝神注意,绝外物于视听,惟神化之 。是想庶几真仙之有遇乎?岁久志益坚,且以仙人好楼居,乃于山之延祥观后四十余步,因其地位清高,草木清华之处,建杰阁,而榜以‘迎仙’ 。” [27]“号元元子”,与蒋夔所书不同,乃是后世誊录过程中避康熙帝名讳所致的改动 。“慕其祖道陵得道之所”,不仅指出张三丰为张天师家族的身份,而且点出张三丰前往鹤鸣山的原因 。“居数月而去”,明确了张三丰停留鹤鸣山的时间,此为蒋夔所未言之事 。“永乐建元之初,即遣近臣赍香币,遍历名山求访真仙 。”说明朱棣寻访张三丰的时间始于永乐元年(1403),再次弥补了蒋夔之文所遗之缺憾 。
《迎仙阁记》与《张神仙祠堂记》都有明确的立石时间——宣德二年,是所有有关张三丰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文献 。资料来源都是源于龙虎山高道吴伯理的说辞,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因此,这两篇碑文无疑是记述张三丰生平的最重要的文本 。就内容而言,两篇文章互为补充,大致可以还原张三丰的历史 。张三丰祖上在靖康之难中随金军北上,家于东北 。张三丰生于元代,为张天师家族的远枝后裔 。洪武时期,张三丰曾前往成都、鹤鸣山等地 。

二、《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的张三丰
任自垣(1350?—1431)纂辑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为最早纂修的武当山志 。“自宣德三年(1428)十月至宣德六年(1431)三月,是《大岳太和山志》的编纂时间 。”[28]该山志中有大量与张三丰有关的材料 。
卷二收录了朱棣的多份诏诰 。题名为《御制书》的诏书专为张三丰而作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 。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 。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 。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 。拱俟云车夙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 。敬奉书 。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 。” [29]这份刊布于永乐十年(1412)的诏书,表达了朱棣对张三丰的敬仰之情与会面的殷切期望,无形中抬高了张三丰的地位 。因此各地宣扬张三丰在本地有所活动时,大多收录《御制书》以作张本 。这使得《御制书》传播甚广,根据《武当拳之研究》的统计,“关于《御制书》,初步统计,地方志乘记载,有六处刻石 。” [30]“尝遣使致香奉书”,表明在永乐十年之前,朱棣就曾下诏寻访过张三丰,恰与《迎仙阁记》所记相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