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高拱?高拱是个怎样的人( 二 )


隆庆末年,由于高拱与张居正权力之争,导致高拱罢官回籍,但在罢官之前,两人曾有过一段密切合作时期 。此一时期,他们力行挽刷颓风的改革,揭开了隆万大改革的序幕 。正因为如此,张居正对高拱的志向和事功最为熟悉和了解 。隆庆五年(1571)十二月十三日,是高拱六十岁寿辰 。张居正为此撰有两篇寿序,其中对高拱的军事改革、疏通漕河、恢复海运等方面的功绩作了高度评价,言:
今少师中玄高公,相肃皇帝(嘉靖帝)及今天子(隆庆帝)有年矣 。……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执我叛人,款关求贡 。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 。公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 。所省大司农刍粟以钜万计 。曹、沛、徐、淮间,数苦河决 。公建请遣使者按视胶莱河渠,修复海运故道,又更置督漕诸吏,申饬法令 。会河亦安流,舳舻衔尾而至,国储用足 。是时方内乂安,四夷向风,天下歙然称治平矣 。
在另一篇寿序中,张居正除了对高拱的经世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外,还对其礼贤纳士、惟才是用的道德品格加以称赞,言:
公虚怀夷气,开诚布公 。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有所彰瘅,不我爱憎,一裁于法;有所罢行,不我张弛,一因于时 。……身为相国,兼总铨务,二年于兹 。其所察举汰黜,不啻数百千人矣 。然皆询之师言,协于公议 。即贤耶,虽仇必举,亦不以其尝有德于己焉,而嫌于酬之也;即不肖耶,虽亲必斥,亦不以其尝有恶于己,而嫌于恶之也 。少有差池,改不旋踵;一言当心,应若响答 。盖公向之所言无一不售者,公信可谓平格之臣已!
可见,张居正对高拱的经世才能、实政功绩、道德品格等方面都作了高度评价 。如说,高拱“发谋揆策”,穆宗“受如流水” 。事实的确如此 。从《掌铨题稿》250疏来看,高拱提出的所有改革建议及措施,都得到了穆宗的大力支持,并在全国贯彻执行,没有一项被否定,真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用” 。其在阁部、在吏部,的确是“虚怀夷气,开诚布公” 。用人行政,一裁于公 。甄别吏治,讲究实政 。少有失误,“改不旋踵” 。张居正的所有评价均有指证,句句都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之上的,把高拱称为“平格之臣”也恰如其分 。
二“事业光显”的“救时良相”
高拱的改革功绩不仅得到了明代官方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得到了明清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史学家的一致肯定,都认为他与张居正一样,是一位“事业光显”的“救时良相” 。
万历三十年(1602),礼部侍郎郭正域认为,高拱与张居正并驾齐驱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改革事业是对高拱的继承和发展,指出:
嘉隆之际,相臣任天下之重,行谊刚方,事业光显者,无如新郑高公 。而先后处两才相之间,先为云间(徐阶),后为江陵(张居正) 。云间善藏其用,笼天下豪杰为之羽翼,故唯唯于履尾之时,而扬扬于攀髯之际,善因时耳 。彼方墨墨,此则蹇蹇,宜不合也 。江陵负豪杰之才,其整齐操纵,大略用高公之学,而莫利居先 。
他认为,高、徐在改革或是保守的政治纲领,在崇尚实学或是心学的学术思想方面都是根本对立的,“宜不合也” 。而高、张矛盾则不同 。他们在治国方略上力主兴利除弊的改革,在思想上共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二者有其先后师承关系 。他们的矛盾只是权力之争的矛盾 。在郭正域看来,高拱虽然志大才高,但城府不及居正,最后落个“志不尽舒,才不尽酬”的悲剧下场 。这一认识是符合史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