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唐朝男子服饰

唐时庶民男子的袍衫,在结构形式上与秦汉、魏晋各时期有了很大变化 。由于胡服的影响,中国衣冠所固有的褒衣大招、长裙丝履的形式,到隋至盛唐时期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是外来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袍衫的形制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此时袍衫的形制特点为:圆领、窄袖;领袖及襟已没有缘边;身长至足或膝下 。
这种新型的袍衫,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而且不分尊卑贵贱皆同一式,这在大量的历史形象资料中可以找到鉴证 。
这一时期的袍衫又有襕袍、襕衫和缺胯袍、缺胯衫、铭袍与铭衫之分 。
襕袍与襕衫
这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是受胡服的影响而成,而又不失汉族服饰传统 。它与深衣制有相同之处,即上衣下裳相连属 。其不同之处在于,深衣为交领、大袖;领、袖、襟均有缘饰 。襕袍、襕衫则是圆领、窄袖;领、袖、襟均没有缘饰,为士人之上服,亦为一般之常服 。
盛唐襕袍复原
襕袍、襕衫的最大特点是在传统袍衫的下摆施加一横襕,故而得名 。南北朝时,北周武帝曾下令在袍、衫下加一横,以象征古代下裳 。唐中书令马周曾上议在袍衫下加襕 。这些都是为了仿古制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讲究礼法、规矩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的服饰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同时两种文化交融为新服饰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
缺胯袍与缺胯衫
所谓“缺胯’,是指在袍衫两胯下开“衩儿”的形制,以利于行动 。因此,这种袍衫被作为一般庶民或卑仆等下层人的服装 。其形制为圆领、窄袖、缺胯,衣长至膝下或及踝 。穿这种袍衫,一般内着小口裤 。劳作时,可将衫子一角掖于腰带间,谓之“缚衫” 。
缺胯袍
铭袍与铭衫
铭袍、铭衫,是指在袍衫之上绣以“铭文”为纹饰的服装 。公元684年,武则天掌权后,曾一改李唐的官员服饰 。铭袍、铭衫就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实行的官服 。
【唐朝服饰:唐朝男子服饰】铭袍、铭衫的形制均为右衽、圆领、大袖 。前有鸟兽纹饰,背有铭文,根据品级高低和文武官职不同而有不同的纹饰和铭文 。铭文的形式是先在袍上绣出一个“山”形,然后再以金银线绕“山’形绣成回文铭 。而袍前纹饰的鸟兽则依文武官员的官职高低,分别绣上不同的图案 。这种在官服上绣以不同鸟兽纹区别文武、分尊卑的制度,自武则天开始,代代沿袭,至明清两朝,已形成了独特的一种官服——补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