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有哪些种类及图片 贝壳有哪些种类( 四 )


14、虾夷蚶蜊/Glycymeris yessoensis , 黄海冷水团种类 , 不太常见 。其外貌就像它的名字 , 外貌介于毛蚶和蛤蜊之间 , 具放射肋和年轮状生长线 , 壳皮无毛 。据说肉味鲜美 , 且有嚼劲儿 。
扇贝科图十八 栉孔扇贝
15、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 , 扇贝中的本土种 。壳表颜色多变 , 褐色红色等或灰白色 , 具10-20条放射肋 , 且有不规则的尖锐凸起(生长棘) , 这是本种区别于其它扇贝的特点之一 。闭壳肌发达 , 俗称“扇贝柱” , 可制作成干贝 , 提鲜作用显著 。
图十九 海湾扇贝
16、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 原产美国大西洋沿岸 , 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北方浅海养殖 。外观和栉孔扇贝相似 , 壳面鼓起 , 具圆形的放射肋18条左右 , 较为光滑 , 肋上亦无尖锐凸起 , 总体上圆润温婉 。吃法与栉孔扇贝完全相同 , 但本地人往往认为味道差不少 。
图二十 虾夷扇贝
17、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 也叫夏威夷贝 , 实则和夏威夷毫无关系 , 《中国动物志》称之为虾夷盘扇贝 。主要生活于冷水区域 , 山东和辽宁均有引进养殖 , 著名的獐子岛应该就有这种 , 再往南基本活不了 。扇贝中的巨无霸 , 壳高可超过20厘米 , 这种气势磅礴的个头 , 才值得按个做成蒜蓉粉丝蒸扇贝 。
注:扇贝柱通常白色 , 也有橙色 。中国海洋大学专门选育过闭壳肌呈橘红色的虾夷扇贝 , 命名为“海大金贝” , 并证实了橘红色来自于两种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如果遇到橘红色扇贝柱 , 但吃无妨 , 不必想太多 。
牡蛎科图二十一 长牡蛎
18、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 即太平洋牡蛎 , “海蛎子”和“生蚝”都是它 。壳厚 , 大致上呈长条形 , 具体形态变化极大 , 简直就是随心所欲 。左撇子 , 靠左壳吸附于其它物体营固着生活 。外貌狂野 , 内心很润 。养殖量极大 , 烧烤、蒸、炸蛎黄或剁馅儿包饺子锅贴 , 鲜就一个字 。
图二十二
注:我国供食用的牡蛎主要有长牡蛎/C. gigas、大连湾牡蛎/C. talienwhanensi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 rivularis等 , 青岛这边的一般都是长牡蛎 。
刀蛏科图二十三 缢蛏
图二十四 缢蛏
19、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 俗称蛏子或毛蚬 。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 , 自壳顶到腹缘 , 有一道斜行的凹沟 , 好像被绳子勒过一样 , 故名缢蛏 。肉嫩味美 , 为不可多得之佳品 。名字有点怪 , 这俩字酷似“缢怪” , 缢怪是啥?可以理解为自缢之后的“吊死鬼”......
竹蛏科图二十五 大竹蛏
20、大竹蛏/Solen grandis 。贝壳比缢蛏更显修长 , 长可达14厘米 , 壳长为壳高的4~5倍 。壳质薄脆 , 壳表光滑 , 被黄褐色壳皮 , 两壳抱合呈竹筒状 。与缢蛏相比 , 大竹蛏有一种“长大平正”的气质 , 形象方面要冠冕堂皇得多 。足部肌肉发达 , 味道和缢蛏难分伯仲 , 或有过之 。
图二十六 长竹蛏
21、长竹蛏/Solen gould , 在“瘦身”的道路上比大竹蛏走得更远 。壳长90-100毫米 , 壳长为壳高的6~7倍 。据我观察 , 市面上以缢蛏为最常见 , 大竹蛏居后 , 长竹蛏最少见 。可能因为太细了 , 颇有塞牙缝的感觉 , 吃起来不太过瘾 。
缝栖蛤科图二十七 太平洋潜泥蛤
22、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 , 重量级海鲜大咖 , 水管极发达犹如象鼻 , 故俗名“象拔蚌” 。又叫“高雅女神蛤” , 但正如你所看到的 , 它的形象既不高雅 , 也绝不像女神 。本种出肉率高 , 达60%-70%左右 , 主要食用部位为水管肌 , 脆嫩鲜甜 , 可直接切片生食 。原产北美 , 国内有养殖 。
篮蛤科图二十八 光滑河蓝蛤
23、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 , 青岛“四小海鲜”之一 。产于有淡水注入的高潮区的泥沙滩中 。壳略呈三角形 , 最长不过2厘米左右 , 幼体仅3毫米左右 , 混在海沙中难以分辨 , 故俗名“海沙子” 。其体内呈味氨基酸含量很高 , 个头虽小 , 但鲜不可挡 , 城阳河套一带尤其好这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