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中国不仅上演着一场政治革命,还经历着一场习俗的变革 。中国的各大城市都在进行着这场声势浩大的提倡欧式服装、抵制中国传统发型的运动 。我们看到大批中国人聚集在公众场所,一个接一个庄重地走上高台,一些手持剪刀的师傅当着成千上万同胞的面剪掉了他们的辫子 。直到目前为止,袁世凯还一直保留着他的辫子 。这个精明的投机分子和谨慎的政客总是想办法躲避这场运动 。在前朝时,他自然保留着辫子;在局势动荡时,他依然保住辫子,绝不能太过明显地脱离朝廷的阵营 。但是皇帝退位了,皇室放弃了斗争,准备流亡 。袁世凯突然觉得自己焕发了青春,命人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
在法国《小日报》这样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欧洲媒体中,袁世凯是否保留“辫子”,集中体现了袁世凯在辛亥鼎革期间政治上的投机本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诸如《小日报》这类西方媒体对辛亥革命期间发生的“剪辫易服”的报道,映射出他们骄傲自大的“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世界观:西方代表人类的先进文明,而中国代表落后文明 。在此语境下,来自中国旧制度阵营中的袁世凯及其脑后的辫子,很自然地成为西方媒体挖苦批判的绝佳素材 。袁世凯毕竟在南北议和之后剪掉了他拖了几十年的辫子,在欧洲人看来,这确实象征着欧洲文明的胜利 。然而,发生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竞争,绝非如袁世凯剪辫子那样简单 。在袁世凯剪掉辫子之后,中国的儒家文明仍然显示出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强大抵抗力 。
表面上看,袁世凯剪掉辫子,是一种顺应欧洲文明主导的时代潮流的不得已举措 。实际上,欧洲文明在中国看似占据上风,却依然是浮在水面上的,缺乏根基 。就如剪辫而言,袁世凯特意选择在清帝退位之后才剪去辫子,这种时间的选择当然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政治考虑,同时也说明传统的忠孝伦理对袁世凯依然有束缚作用 。辫子本身无足轻重,但是辫子所代表的中国效忠传统观念却不可低估 。袁世凯剪去辫子,当然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政治抉择:他要就任临时总统,必须剪去辫子,与君主专制一刀两断 。但是,由此引发的来自清朝遗民群体的抨击,袁世凯也不得不承受 。武昌起义发生之后,时任翰林院编修叶昌炽就怒斥“剪辫易服”之人为“丧尽天良”的反噬国家之徒 。晚清史官恽毓鼎一度认为,剪辫形同“亡国之举”,会“惑民视听” 。凡此种种时论,袁世凯身为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自然需要考虑 。上述言论都是从政治文化上着意,说明辛亥鼎革之际的剪辫运动不是单纯的政治革新运动,确实带有新旧文化竞争的意味 。新旧文化的冲突落实到历史当事人身上,最终表现为一种内心精神世界的抗争,并引发历史人物的身份冲突,袁世凯也不例外 。
按照南北双方的事先约定,剪掉辫子的袁世凯作为“新中国”的国民,自然具有了继任临时总统的资格 。如果说袁世凯剪辫象征着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型,那么剪辫之后的袁世凯在继任临时总统之后,则面临着新的政治认同问题 。对袁而言,“大总统”毕竟是一个舶来品,实际上他对于共和制度下的“总统”所象征的权力、地位、荣誉等政治内涵,也是不大了解的 。也因对西方政治文化缺乏了解,袁世凯只能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去想象“总统”的权力边界 。当时担任袁氏英文秘书的顾维钧曾批评袁世凯对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很无知,说:“袁世凯不懂得共和国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国为什么一定比其他形式的政体优越 。”故而,袁世凯最初对总统职务所代表的权力多少有点盲目乐观 。1912年2月11日,袁世凯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盛赞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 。”
-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从没攻入过日本国土?
- 花呗为什么不能分期,花呗什么情况不能分期
- 甘蔗放久了变红能吃吗 甘蔗为什么会变红
- 吃猕猴桃为什么会舌头发麻 吃猕猴桃舌头麻怎么办
- 为什么说大葱壮阳 大葱的功效与作用
- 揭秘:为什么三四十年代老上海很少有男歌星?
- 张郃为什么要背叛:张郃为何不做忠臣要当叛徒
- 弘一法师的《放下》二字为什么能拍出天价?
- 古代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箭头插一下屎?
- 唐朝为什么用了50年才灭掉高句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