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教案反思(精准的教智慧的研)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师发展?如何在传统教学与人工智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如何引领教师积极拥抱新技术?作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唯一试点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探索或许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
——————————————
“那是3年前的教师节,2019年9月10日,我和学生都是第一次在智能教室上课,窗帘和灯光都是自动的,教室里的几块屏幕可共享也可独立展示小组讨论内容……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很高、互动性很强,效果特别好 。”第一次使用智能教室时的许多细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师徐丽莉在3年多后的今天依然清楚地记得,因为那天的课堂效果与之前对比太明显了——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大,让他们上课全身心投入非常难,可那天有了智能教室这个强大的“课堂助手”,毕业生也能全身心投入到与徐丽莉的教学互动之中 。
在这间智能教室里,许多教师也有与徐丽莉同样的感觉,这个地方渐渐成为大家上课的“首选” 。从2018年8月开始,作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唯一试点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从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到研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人工智能让学校教师对自身角色以及教学都有了深刻反思,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改变 。
智能环境促进师生改善教学过程
在智能教学环境中,徐丽莉改善教学的意愿被激发了 。
“我并不是技术达人,但我喜欢尝试新事物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
“智能教室”的讲课经历结束后,徐丽莉没有停滞,而是爱上了这块屏幕,她会反复去试验,看看哪些功能符合自己的需求,并最终爱上了“思维导图”模块 。采访过程中,徐丽莉站在屏幕前,双手轻轻地在屏幕上比划,根据课程内容进度不断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 。那一刻,徐丽莉好似被赋予了魔法的魔法师,让教学变得高效、清晰、便捷,而且有趣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注重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倡导沉浸式外语学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这种需求和愿望都很强烈 。因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课堂的参与者,推动着教师教学的改变 。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比教师快,智能教室的许多新功能都是学生帮教师解锁的 。徐丽莉记得第一次请学生作小组报告,4个小组有的拿个笔记本就上去了,有的用手机和PAD展示,还有的做了PPT,都使用无线投屏技术进行分享,数据源设备各不相同 。但下次再请学生展示,徐丽莉发现学生自动对标上次展示最好的小组,竟然都做了PPT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技术手段和环境激励着学生和教师一起改善教学过程 。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魏伟深有同感,作为热门选修课“英语播音与主持”的执教者,魏伟喜欢在教师智能发展实验室进行授课 。在这里,他可以创设多模态、高仿真的3D虚拟仿真语言文化学习场景,学生通过绿幕和广电级别的非线编系统,可实时置身于形态多变的虚拟舞台,面对台下成千上万观众开展沉浸式演讲训练,演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流等可被语音识别系统实时评价 。
“想象着自己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代表中国进行演讲,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大的考验 。”让魏伟欣慰的是,一位新生原本内向羞涩,从不敢上台表达,就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受到了“实战训练”,现在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