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教案反思(精准的教智慧的研)( 二 )


这间实验室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李婧敬的“心头好” 。李婧敬教的是意大利文化简史,她会给学生展示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成为”著名诗人但丁,站在佛罗伦萨教堂门口遇到心爱的女子,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诗意从何而来 。
智能手段赋能课堂,为教育提供了便利,也让教师对于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婧敬正要上课,智能教室由于意外停电了,那一刻李婧敬有些慌乱,她突然意识到:“难道我对技术产生了依赖?没有这些技术手段,我就上不了课了么?”她迅速切换授课模式直到教室恢复供电,一节课下来,没有了技术的“加持”,她感受到“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
经过这次“事故”,李婧敬对教师的智能化素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不能被技术手段绑架,而是要想办法驾驭它,“老师不是机器操作员,而是要选择使用适合的功能” 。
这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的观点——人工智能要服务于教学的核心部分 。
“最好的屋子”连接350多所高校共享共研
从1.0版本到3.0版本,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智能教室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教师智能发展实验室”,因为有4K高清录播、远程教学、虚拟教学、观察教研等功能,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称为“最好的屋子” 。
为什么说它是“最好的屋子”,因为这间实验室不只是能“上课”,还可以“联合教研” 。“虚拟教研室”是北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探索——教师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教改需求,构建具有明确主题和共同愿景的“教研共同体”,在原有教研室基础上构建了七大虚拟教研共同体(教研室) 。张莲牵头的“大学思辨英语虚拟教研室”就是其中之一 。
传统的外语类教学比较看重语言技能,花费大量时间打磨听说读写等技能,常年用简单的内容、缺乏结构与系统的知识喂养学生,致使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但思辨这种高阶思维就显得比较缺乏 。为了应对“思辨缺席症”,孙有中在2006年提出“思辨英语”这一概念,到2018年推出全套16本教材,全国4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350多所学校使用这套教材 。
如何让这么多教师快速理解和使用教材、与来自全国350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虚拟研讨,孙有中提出了云教研的构思 。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依托企业微信定制开发了云教研平台,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可进入学校移动应用门户企业微信进行操作,完全符合大家日常微信的使用习惯,可以在“零门槛”的状态下直接使用 。
通过虚拟教研室,大家进行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分享和教学反思 。2022年,大学思辨英语虚拟教研室共举办了11期云教研活动,所有对思辨英语感兴趣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 。
“虚拟教研平台充分尊重教师学习和研究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它可以完整记录教研过程,学习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将共同体成员短时间内召集在一起,极大方便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张莲告诉采访人员 。
与西部教师“一路同行”
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院长侯俊霞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一路同行’西部高校大学英语虚拟教研室”掌门人 。那是2018年,她在援疆工作时,看到当地高校英语教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许多学生入学时英语零起点,还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成绩不及格 。繁重的教学任务让他们没有精力搞科研,职业发展受到影响 。于是,她牵头成立了教研共同体,让教师以互助的方式提高教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