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臣史嵩之生平简介史嵩之是怎么*的( 五 )


于是宋蒙龙门一战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一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的步兵在撤退,而无数剽悍的蒙古骑兵在后面不停的追!蒙*追奔数百里,伤宋*十之八九 。宋将樊显、张迪等人战*,徐敏子身中流矢,受了重伤,战马又被射*,只得步行从小路突围 。他一路上收集溃散兵将三百余人,吃了二日桑叶,七日入梨蕨才得以生还 。
蒙古*取得龙门之战的胜利后,乘势派先锋抵达洛阳城下扎营 。在一般的情况下,宋*会毫无疑问地固守待援,用一万三千精兵守御洛阳坚城,凭着宋*善守,蒙古人想拿下洛阳还真的要费些功夫 。但此刻却不同,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没有救兵倒也罢了,没有粮草如何坚守?徐敏子召集诸将,议来议去,最终也只有回师一词 。这样一群饥兵疲卒在强敌窥视之下回师,真是谈何容易!但是,这却是宋*的唯一生路 。
从随*幕府日记中可知:达洛阳的宋*的粮食只剩下五天,部队被迫以蒿草作饼充饥 。实际上,在饥饿的条件下,宋*在与蒙古*作战时表现仍然很英勇顽强,只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退出 。不说别的,就是进入洛阳的徐敏子*,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坚守洛阳的话,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善战,蒙古人恐怕很难讨得了好去 。
原来朝廷屡令史嵩之发粮,可是史嵩之就是置之不理,无奈之下,只得从两淮千里迢迢的转运粮食 。中原地区缺粮是一把双刃剑,蒙*击破入洛宋*之后就因为缺粮而不得不暂时退回河北 。因此,当时只要宋*能在三京多少积存一点*粮,坚守几天,蒙*就会自退 。可惜宋*乏粮,万不能空腹从戎,也只好弃洛退归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端平入洛以宋*入洛的精锐之师近三万全*覆没,三京再次丢弃而告终 。
接下来是理宗下诏追究责任:“赵葵与全子才各削一秩,余将亦贬秩有差 。郑清之力辞执政,优诏慰留 。史嵩之亦上疏求去,嵩之不肯转饷,罪尤甚于清之,准令免职 。”但一切为时已晚 。
入朝拜相
纵观据关守河的失败,不能说与乔行简及其盟友的反对与史嵩之等人的不作为、不合作全然没有关系 。
在整个入洛之役中宋*将帅违旨的确成风!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似乎完全在听从史嵩之的指挥!关键时丞相郑清之让他出兵支援入洛之师,赵彦呐就是不听从 。端平二年,蒙古兵自凤州进至西川之西池谷向沔州进* 。制置使赵彦呐主张退守大安,当时的沔州知州高稼认为守沔蜀存,弃沔蜀亡,坚决反对退守大安,他对赵彦呐说:“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能深入,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 。”赵彦呐说:“这也是我的想法 。”表示愿与高稼一起守沔州 。谁知,到临战时,赵彦呐早就撤兵逃走,高稼只得独自守沔州,蒙古兵骑四边围集过来,高稼英勇就义 。后来赵彦呐*了,史嵩之马上就收养了他的儿子 。史嵩之与郑清之总是相悖 。清之惩治了贪污、弃城的郑损,嘉熙四年,史嵩之为相即上奏,想恢复郑损的原来*位 。表现在两人观点的截然不同 。后因直舍人院程公许上奏说:“损撤关外五州重屯,移之内郡,则丁西蜀祸,损实为之 。使损*可复,不知千亿万之赤子*者可复生乎!”乃使理宗下诏收回成命 。前汉川路运判吴申上奏谈川蜀地区的事,理宗感慨而痛心地说:“蜀从前亦委寄非人 。”吴申说:“弃边郡不守,郑损也;忌忠勇而不救,赵彦呐也 。”
人们惯以成败论英雄,郑清之不但因此遭受了最严厉的打击,而且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其实南宋的窘境和灭亡不在于是否据关守河,而在于据关守河未能成功,“后世以成败论功名,遂以贪功冒进罪之,恐亦非至公之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