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春节礼单中为何没有名酒:名酒都在何处?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是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句 , 里面有一个疑问 , 同样是腊月里酿的酒 , 为何农家的腊酒是“浑”的?陆游还劝同饮者“莫笑” , 说明这种酒质量实在不咋的 。马上过年了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到亲朋故旧处走动 , 不能空着手登门 , 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习俗 , 礼尚往来 , 不在轻重 , 表示心意 , 温暖人心 。南宋的时候 , 人们过春节也送礼 , 礼单中是不是也包括酒类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 发现酒是有的 , 但极少 , 除了社会上层部分人互相馈赠一些极品佳酿之外 , 一般士大夫、老百姓则完全不送酒 , 因为普通的“浑”酒家家都有 , 随便哪个店铺也能买得到 , 没有必要送 。不是不想送 , 而是没得好酒送 。宋人和唐代以及北宋人一样 , 都喜欢喝酒 , “人物浩繁 , 饮之者众” , 社会上层至下层 , 酒是当时消费量很大的饮料 。按今人的研究 , 当时的酒可分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类 。
黄酒以谷类为原料 , “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 , 皆从水土所宜” 。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 糯米取代黍秫等 , 成为主要的造酒原料 。果酒包括葡萄酒、蜜酒、黄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 , 其中以葡萄酒的产量较多 , 《五总志》说:“葡萄酒自古称奇 , 本朝平河东 , 其酿法始入中都 。”河东盛产葡萄 , 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 。白酒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 。关于白酒的起源 ,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 一种说法认为 , 白酒起源於唐宋时期 , 是中国人独立完成 , 而非外域传入 。但宋人所谓的“白酒” , 并不具有蒸馏酒的性质 , 当时的称呼是蒸酒、烧酒、酒露等 , 陆游在山西村喝的“浑酒”大概就是烧酒的一种 。配制酒多属品味的滋补性*酒 , 如有酴酒、菊花酒、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黄酒、枸杞酒、麝香酒等 , 今人统计约近百种 。
南宋的民间酒 , 尽管品类较多 , 但制作技术普遍比较原始 , 决定了它的质量不能跻身名酒之列 。这种现象在北宋时就曾被宋太宗严厉批评过 , 因酒质低劣 , 太宗皇帝下诏将两浙“湖州万三千三百四十九瓶 , 衢州万七千二百八十三瓶” , “并许弃之” 。从这个记载来看 , 宋太宗或许是中国打击假酒案的第一人呢 。南宋时 , 但凡民间岁供的酒 , 皇帝和显贵们一般是不喝的 , 因为“诸司、邸第及诸州供送之酒” , 尚不在名酒之列 , 只拿来“祠祭” , 然后赐给下人喝 , 或者干脆批发给酒肆换钱 , 所谓朝廷的“无本生意”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平时随便在哪儿都能喝到劣质酒 , 到了春节送礼时 , 再送劣质酒 , 就显得很没有必要 , 不如选送其他的稀缺品 , 如盐巴、茶叶、果品等 , 反而能够表达“汪伦之情” 。
南宋的名酒哪儿去了?要说南宋没有名酒 , 许多人可能不信 , 当然赵炎也不信 。因为远在唐代就有大诗人杜牧为汾酒“杏花村”做过广告的 , 另外 , 据现在的“剑南春”之宣传 , 该酒可是唐代宫廷专用的呀 , 难道宋代人不知道?知道 , 只是很难喝到 。“杏花村”在南宋时并未破产倒闭 , 但地界“沦陷”了 , 需要搞“榷场”拿好东西跟人家去换;“剑南春”倒是有 , 可工艺复杂 , 年产量有限 , 基本被皇家垄断了 , 据说宋高宗吴后家的“蓝桥风月”、宋宁宗杨后家的“清白堂”等 , 都是“剑南春”的工艺 , 绝对是“御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