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臣史嵩之生平简介史嵩之是怎么*的( 四 )


朝廷诏令嵩之筹画粮饷,嵩之又上奏说:臣熟虑根本,周思利害,甘受迟钝之讥,思出万全之计 。荆襄连年水潦螟蝗之灾,饥馑流亡之患,极力振救,尚不聊生,徵调既繁,夫岂堪命?其势必至於主户弃业以逃亡,役夫中道而窜逸,无归之民,聚而为盗,饥馑之卒,未战先溃 。当此之际,正恐重贻宵旰之虑矣 。兵民,陛下之兵民也,片纸调发,东西惟命 。然事关根本,愿计其成,必计其败,既虑其始,必虑其终,谨而审之,与二三大臣深计而熟图之 。若夫和好之与进取,决不两立 。臣受任守边,适当事会交至之冲,议论纷纭之际 。雷同和附,以致误国,其罪当诛;确守不移之愚,上迕丁宁之旨,罪亦当诛 。迕旨则止於一身,误国则及天下 。
史嵩之所说是实情,也有藉口 。史嵩之在襄阳十几年,主要功绩在于经理屯田 。至绍定元年,史嵩之已积谷六十八万石 。去年冬天还给围攻蔡州的蒙古*运去三十万石*粮,今年夏天就没法给开封,洛阳提供*粮了么?既然朝廷已经决策,丞相郑清之以为必须同心协力,一致对外,于是就写信给史嵩之,叫他“勿为异同” 。史嵩之还是力求辞去此职,但最终勉强地接受了这一职务 。
事实上,史嵩之找藉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其个性而论,他是不愿意给人做嫁衣裳的 。据关守河的策略是守将赵葵等提出的,如果成功了,无论怎样,头功自然不会落在史嵩之的头上 。更何况史嵩之素来不愿与淮东制置使赵葵合作 。二是自弥远去世后,史氏家族虽然在各方面还是受到优待,得到重用的 。但相比之下,史家受到的优待,得到的重用,与弥远在相位时就大相径庭了 。当时郑清之为弥合朝廷裂痕,达到和谐团结,召还了真德秀、魏了翁、游似、洪谘夔、李宗勉、杜范等不愿与史弥远合作的名贤,这些名贤涵盖了朱学、陆学、吕学三个学派的人士,由他们共同来执政,朝堂一时出现振兴气象,被称为“小元祐” 。但这一做法显然反史弥远所为,彻底改变了史弥远执政时期“满朝紫衣贵,尽是四明人”的局面 。郑清之这种出于内外政治需要的与各学派人士主动示好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冷落了四明人,在“小元祐”的朝堂没有一个四明人,(端平二年才算让四明人陈卓入朝任参知政事) 。结果郑清之不仅既得罪了四明人,也没有达到弥合朝廷裂痕的目的,相反,这些召还的名贤尤其是朱学人士杜范等人因曾得益于乔行简的提拔,便很快就与乔行简成了结盟,并帮助乔行简谋相以取代郑清之 。在史嵩之看来这就是“迂缓这一套” 。因此想复兴史氏家族,恢复四明人的地位,史嵩之觉得只能靠他自己了 。这是史嵩之不愿同郑清之携手协同的原因 。
不管怎样,据关守河的策略还是按计划实施了 。端平元年六月全子才帅前部进入汴京,接著权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兼淮东制置使赵葵率领淮东*主力也赶到汴京 。赵葵一见面就责问全子才说:“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以抵汴半月,不急趋洛阳、潼关,何待耶?”全子才以实情相告:粮饷未集,无法进兵 。按照宋*原来的战略部署,部队确实应该直扑洛阳、潼关,完成对蒙*的战略防线 。但是现实情况是根本无法出兵!饿着肚子的*队就算到了潼关又能怎么样呢?能顶得住蒙古人的突击吗?但是,这时赵葵却根本没有办法考虑这些 。他将远道而来的好几支队伍硬行编成两个队,分别由徐敏子、杨义指挥,由于粮草不足,赵葵强令各*只带五日粮出发,即使这样,粮食仍然不敷分配,只好让各*陆续起发 。
徐敏子整*开入洛阳的第二天,*需*报告*中携带的五日*粮已经在过去的八天里吃完了,部队就开始了“采篙和面作饼而食之” 。而当天夜里,杨义指挥的庐州强勇一万五千余人行*至龙门,突然遭到蒙*骁将刘亨安部的伏击,全*覆没了 。这对徐敏子和宋*的将士来说,不啻是一声晴空霹雳,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宋*将得不到增援和补给,而且还说明蒙*主力已经形成了对洛阳宋*的合围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