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羲之到文征明:历代行书八大家 上海历史之最内容推荐英语( 四 )


苏东坡《寒食帖》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豪 。苏轼博学而豪放,诗词文书画皆精,但是仕途坎坷,一生沉浮于宦海,只得将书法看作抒怀达意的工具 。东坡书法早年姿媚流美,中年端厚圆劲,晚年性稳意沉,为宋四家之首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人的典型代表,七项全能:第一,著名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第二,著名词家,“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无人不晓;第三,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赋》无人可敌;第四,著名画家、画论家,画有《枯木怪石图》;第五,著名书法家,《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第六,著名美食家,发明东坡肉;第七,还是为民办事的著名官员 。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纸本 行书 34.5cm×199.5cm元丰五年(108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从圆明园流传出去以后,几经辗转被颜韵伯收藏,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 。当时,菊池惺堂房子已经着火,他看见《寒食帖》将葬身火海,冒险从烈火中将已经着火的《寒食帖》抢救出来 。“二战”刚一结束,国内王世杰访觅《寒食帖》下落,后高价从日本买回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苏东坡23岁中进士,仕途前景光明,但44岁命运产生了逆转 。王安石做宰相开始改革,苏东坡与之政见不合 。改革派开始清理苏东坡写的诗词中一些不满意新政的语言,其后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最后苏东坡被流放到湖北黄州,一流放就是五年 。这件作品是到黄州第三年所写 。共两首诗,第二首诗尤其沉郁顿挫 。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空庖煮寒菜”,美食家家里居然空空的厨房,煮的是发霉的寒菜 。寒食节是每年三四月清明前青黄不接的时候 。“破灶烧湿苇”,三个石头垒起来的破灶,烧的潮湿的芦苇根本点不着火,一代文豪满头是灰满脸是泪在吹灶火 。“哪知是寒食”,突然想起今天是忠贞之士介子推的祭日,不能生火 。“但见乌衔纸”,又饿又累又冷,看见门外乌鸦群衔着祭纸飞来飞去,想想这情景应是比杜甫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更加悲惨 。但是,看“衔纸”写得多么轻爽、多么神骏,多么潇洒 。这说明东坡内心的悲痛已经化解,他能够超越沉重的命运苦难 。“君门深九重”,我再也见不到皇帝,皇帝离我越来越远 。“坟墓在万里”,在眉山的祖坟已经离得很远 。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 。最后“也拟哭途穷”,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而“死灰吹不起”,就像刚才那破灶一样灰都扬不起来,一切都心灰意冷 。
潇洒出尘的苏东坡写了《黄州寒食帖》后,发明了一款重要美食——东坡肉,还写了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可以说,苏东坡就像一个嚼不烂,打不碎,响当当,硬邦邦的铁豌豆,任何苦难也征服不了他 。《寒食帖》充分表现了苏东坡的处变不惊,在人生艰难面前保持超迈优雅的君子风度 。《寒食帖》笔迹匀净流丽,锋实墨饱,字势开张,行距疏朗空阔,给人以“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的审美感受 。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