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

眼下,2015年全国夏秋季征兵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地高校大学生报名应征“入伍” 。
参军为何叫“入伍”?据考,“伍”字最早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 。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而古代户籍制度也是五家编为一伍 。征兵时,五户人家各送一名男丁,恰好组成军队中的一伍 。此后,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五伍为行”,军队又被称为“队伍”,军人出身被称为“行伍”出身,军人复原或转业则被称为“退伍”……
商周时期实行应征入伍之“征兵制”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中《无衣》一诗里这个尾句,描述了秦国青年踊跃从军的情形:我们的王调兵遣将,修好我们的甲胄和武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战场杀敌 。《无衣》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概在西周末年,周代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住在城邑的“国人”才有资格当兵,拿起武器 。
其实,“国人”入伍这种制度在商代就已存在 。虽然“国人”可以从军,但进入军队后,因为家庭地位的不同,所服役的兵种也会有区别 。如贵族往往是“甲士”,乘战车;平民出身的,只能当“步兵” 。
在周代,可以说当兵是一种特权 。由于军队规模不大,“国人”中并不是所有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当兵,每家只能有1人成为“正卒”,获得部队正式编制,即《周礼·地官》中所谓:“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 。”其余都是“羡卒”,相当于如今的预备役 。
当时的步兵是“伍编制”,即所谓“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军队代称“行伍”即由此而来 。到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兵源不足,当兵的特权时代就此结束 。
周代这种兵役制度即为“征兵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 。一直到清朝,征兵制都是古代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之一 。
隋唐时期出现“应募从军”之“募兵制”
比征兵制产生稍晚的是“募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身体条件要过硬 。
募来的士兵均有报酬,其实就是“雇佣军” 。这种寻找兵源的办法叫“选募”,应募者即是“募士” 。这些募士大多是自愿当兵,所换得的报酬称为“赏值”、“赐钱”等 。“募兵制”给社会底层的适龄青年和有罪之人提供了当兵的机会 。
因为是花钱选拔出来的,募兵在体格、才智诸方面都优于征招来的义务兵 。因为素质高,这些士兵有“奔命”、“精勇”、“壮士”、“勇夫”等一系列美称,往往编入警卫营或突击队、敢死队,俗话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早或许就是针对募兵而言的 。
隋及唐前期基本上实行征兵制,国民义务服兵役 。开元、天宝以后,募兵成为主要手段,唐后期的神策军、藩镇兵,均实行募兵制 。
募兵制在宋朝得到进一步推广 。据《宋史·兵志一》记载:“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则募置,事已则并,故兵日精而用不广 。”宋朝甚至把募兵制当成了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往往在灾年扩招 。据宋代晁说之《嵩山文集》“元符三年应诏封事”条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说:“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
在宋朝,当兵往往成为穷人的一大出路 。宋真宗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一带)发生饥荒,官府“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一下子有万人前来应募当兵 。一些失业者,也将当兵视为就业机会 。宋理宗时的“武胜军”,就是“招收沿淮失业壮丁”5000人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