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文化彝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
称“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
颜色特征
【彝族服饰文化彝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 。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 。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 。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 。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 。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

服饰特色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 。“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 。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 。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 。多为原色或蓝色 。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