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 。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此外,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
《布洛陀经诗》是摩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 。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 。《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 。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 。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右江、红水河流域和云南文山一带传承 。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 。
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大量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 。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 。
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 。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 。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 。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
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摩教被当作封建迷信遭禁止、批判,大量的《布洛陀经诗》遭焚烧,不少地区有巫公、巫婆,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备受打击,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文化大革命”使摩教几乎灭绝 。上世纪80-90年代后,随着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落实,本土宗教摩教得以恢复 。但60年代后的绝大部分的年轻壮族人,很少了解本土宗教摩教和《布洛陀经诗》,也很少有人信仰摩教,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层 。
- 壮族服饰壮族人结婚前后的服饰及发式的变化
- 壮族结婚风俗壮族所谓的欧贵婚姻是什么样的
- 壮族节日壮族特色运动抢花炮是怎样流传的
- 壮族文化壮族不同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
- 壮族文化壮族深厚的文化都包含哪些不同元素
- 壮族风俗壮族抛绣球习俗中蕴藏着什么文化内涵
- 壮族文化壮族多元化的文化中蚕丝文化有何底蕴
- 壮族文化优美的壮族山歌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
- 壮族文化茶香四溢的壮族茶文化有何历史来源
- 壮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壮族的师公戏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