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终生而一的 , 通常是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场合中需要根据特定情况变换角色 。同样出于“礼”和“理” , 许多民族的成员按其所在群体的规则和自己所处的年龄去规范自己的着装行为 , 因而便有童装、青年装、老年装和婚前婚后装等种种标明自己年龄段和身份的服饰 , 故服饰也是年龄的符号 。
壮族的幼、少、青、中、老各年龄段的服饰和婚前婚后变装是很明显的 。清初 , 广西德保壮族女子发型* 留“刘海”发 , 少女留额荫发 , 龙光乡一带还留颈荫发 , 编长辫笄梳椎髻 。清末改梳圆髻 。嫁后将额荫发梳拨两边 , 生子后全向后梳拨 , 叫“封头” 。现代壮族服饰也有这种年龄与身份的区分功能 , 主要表现在妇女发式或头饰上 。柳城古砦一带壮族妇女梳妆打扮 , 老幼分明 。少女剪平肩发 , 用绸、布带将头发扎于头上 , 形如两只角;未婚姑娘留长发 , 打两根辫 , 辫尾用红绸布结两个蝴蝶结 , 前额有刘海;已婚女子剪平肩发 , 不编不结;寡妇留长发 , 梳一根长辫 , 或盘髻于脑后;壮年妇女剪平耳根发 , 戴帽或包头巾;老年妇女留长发 , 梳髻于脑后 , 用银针扎住 , 再戴帽或扎头巾 。
龙脊一带壮族 , 三至五岁女童剃光头 , 在两鬓留两绺两指宽的头发 , 叫“盖耳头”;六至十四岁的女孩留平肩发 , 前额留一道垂下与眉毛相齐的“排丝发”;十五至二十二岁女子将长发盘卷到头上 , 里边戴一顶布帽 , 外面扎一块印花毛巾 , 把一圈下垂的“排丝发”遮去一半;婚后将“排丝发”挽上去 , 扎在布帽里 , 只在太阳穴的上方 , 垂下弯弓状的一段长发 , 叫“弯丝发” 。这发式一直留到老年 。龙州一带姑娘有三种发型:一是梳有刘海 , 表明还没有对象;二是把前额的刘海梳向右边 , 用发夹夹住 , 左边和后边刘海仍留 , 表明有了对象或已婚还未生育;三是不留刘海 , 将头发往后梳结髻 , 表明成了家有了孩子 。
凤山长州、砦牙一带少女包纯白色头巾 , 两头各织三条一厘米宽的五彩线 , 两端缀白色络缨丝坠;少妇包白底蓝线方格巾 , 两端有黑白混染的丝坠;老年妇女头包纯蓝或纯黑头巾 , 两端无璎珞 。云南文山布岱少女头帕为橙色 , 中老年妇女用天蓝色;袖口所接彩缎 , * 用大红颜色 , 中年为桃红 , 老年为碧绿 。武宣、象州、柳江、武鸣、那坡、东兰等地壮族女子婚后都要改变服饰 。
生儿育女是婚育角色能否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首要标准 , 它意味着传宗接代能力的确认 , 也意味着能否确立宗族社会所重的亲长身份 。婴儿的啼声宣布一对普通男女成人父母 , 实现亲长身份的第一次晋升 。为庆祝这一重要转折 , 人们往往通过种种仪式将其固定下来 。换装就是其中之一种 。所以 , 在为人父母后 , 壮族男女服饰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
【壮族服饰壮族人结婚前后的服饰及发式的变化】如云南富宁壮族男子有孩子后 , 不再穿妻子以外的“相好”送的毛边鞋子 。上面我们也述及 , 生孩子后壮族妇女一般要梳发髻 , 不再留刘海或戴头花 , 服色也趋于沉稳素色 , 少了做姑娘时装饰的艳丽 。这类打扮表明 , 其人已为父母 , 身份与往昔不同 , 言行须慎 。在婚恋之俗自由的壮族中 , 生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口” , 使成为父母的人拿出长辈的样子 , 和采花弄蝶的过去一刀两断 。由此看来 ,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 在非语言交往过程中 , 传递着各种无需言传或不便启齿的信息 , 其所指的意义是丰富的 。
- 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
- 壮族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又有什么历史来历
- 壮族结婚风俗壮族所谓的欧贵婚姻是什么样的
- 壮族节日壮族特色运动抢花炮是怎样流传的
- 壮族文化壮族不同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
- 壮族文化壮族深厚的文化都包含哪些不同元素
- 壮族风俗壮族抛绣球习俗中蕴藏着什么文化内涵
- 壮族文化壮族多元化的文化中蚕丝文化有何底蕴
- 壮族文化优美的壮族山歌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
- 壮族文化茶香四溢的壮族茶文化有何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