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闪电战雏形的进攻:一战的勃鲁西洛夫攻势

二战中,纳粹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名扬天下 。通过闪电战,人们知道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知道了“豹”式、“虎”式坦克,知道了闪击波兰、巴巴罗萨……闪电战甚至成为德国陆军的名片 。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实早在一战进行中的1916年,面对奥匈帝国数十万大军,一位俄国将军,在堑壕战的大背景下,创造了类似闪电战的战法 。这场在闪电战的光环下长期被人忽视,却被称为历史上最大伤亡的作战,就是勃鲁西洛夫攻势 。
东线僵局
一战进行到1916年,陷入战争泥潭的参战各国在堑壕间疲于奔命 。为了打破西线僵局,德国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上将猛攻法国凡尔登要塞,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开始绞肉 。血流不止的英法联军,迫切请求东线俄军发动攻势牵制德军,以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 。一旦凡尔登不保,整个西线就有溃败的危险 。与此同时,同盟国对意大利战前突然转向协约国感到愤怒,德军发动攻势猛攻特兰提诺的意军,迫使其退到伦巴第平原 。而奥匈帝国也对意大利阵地发动猛攻 。面临突如其来的攻势,意大利国王发电报恳求沙皇派军队挽救危局,发动对奥攻势来减轻压力 。
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对奥匈军队发动东部战役 。不过,沙皇虽然有心,俄军却有些力不从心 。俄国曾通过在维尔努地区的纳罗兹湖发动一场攻势,作为对西方盟友的回应,但此战德俄的实际伤亡却是1:5,这种消耗使俄国的进攻显得过于乏力 。于是,当沙皇的旨意下达后,几乎所有一线将领都认为俄军损失很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一直奉行防御为主的战术 。但圣意难违,战局又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主角登场了 。
阿列克谢?勃鲁西洛夫,是当时俄军西南方面军指挥官 。他出身骑兵,对进攻颇有心得,思维敏捷,很有战略眼光,被认为是一战俄军最出色的将领,也是从拿破仑战争后到苏俄建立前俄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将 。名将就是来搞定问题的,而1916年俄军的问题,就是作战不利 。开战以来,俄军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损失却很大 。究其原因,除了对手德军素质强之外,另一点则与一战大多数参战国相同,就是受制于战术僵化 。
由于受日俄战争影响,当时各国军队一般都采取侧翼迂回的战术 。一战开始后,由于双方防线都长达数百公里,部队迂回极难实现 。于是,各国开始采用正面强行突破的战术 。比如,德军在1915年果尔利策战役中使用此战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飞机和飞艇用于实战,交战双方加大了空中侦察力度,使得防守一方很容易判断出敌军主攻方向,并及时投入预备队和炮兵 。因此正面突破的战术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增大了己方伤亡 。俄军在纳罗兹湖的攻势,高比例的伤亡就是写照 。
面对这种情况,勃鲁西洛夫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方案 。他向最高司令部呈达其作战计划,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地区向奥匈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 。他的计划可以概括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即在一条宽广战线上,用一支军队集中兵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各自选好地点同时实行突破,这样就能迷惑敌军,以此分散其兵力,从而达成进攻的目的 。但这种进攻的方式,最高司令部并不同意,认为超出了俄军承受能力 。所以,尽管在沙皇坚持批准、最高司令部最终亦认可该计划的同时,勃鲁西洛夫希望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却被否决了 。
缺兵少将的勃鲁西洛夫,不得不仓促地展开部署,尽量弥补无法获得支援的不足 。他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共4支军团 。尽管后来奥匈帝国逐渐获得德国增援,勃鲁西洛夫却只需面对其防线上的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 。4月18日,他召集下辖各集团军司令开会,要每个集团军,甚至军,自行选择突破地段 。最后,在整个长达44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选择了30多个突破点 。俄军暗地里潜行至奥匈防线100码(91米)之内,更在一些地方抵进到75码(69米) 。勃鲁西洛夫准备沿着483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一次奇袭 。俄最高司令部劝告他大大缩短其攻击面,以便更好发挥攻击力,使其攻势拥有更重叠的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