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英文介绍( 四 )


对于中国历代文人和僧人来说,品茶主要是为了精神享受 。为此,他们写了大量品茶诗,倡导茶宴、茶道、茶会等多种形式 。对他们来说,茶是一种高贵的饮品,喝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是一种有艺术气息的境界 。僧人戚迹说:“石定秋静,禅中有岳茶 。”这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 。
京山位于浙江余杭、临安两县交界处,属于天目山北麓 。到了唐代,法钦和尚所建的景山寺名扬天下,成为江南禅林之冠 。
景山历代出产许多名茶 。相传法钦曾亲手种下几株茶树供奉佛祖,遍布山谷,滋味鲜香 。后来的和尚经常在这个寺庙里用香茶招待客人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茶道礼仪,后来被称为“茶宴” 。
宋代,日本僧人昭明南浦、艺声先后赴景山留学 。宋代曾两次来华学习佛经的日本僧人荣,回国时带来了茶籽和饮茶方法,并写了《饮茶养生》一书 。
回到明朝最初的茶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上书废团茶,改贡茶(散茶) 。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过去很注重劳动和人的力量,不再做龙珠,只采芽茶 。…..按照香料,捣成薄饼,已经把味道扭曲了 。”时至今日,取芽精的,只有那些拿个喷泉立个三脚架,一啜就啜的人,就这样开始了喝茶的悠久传统 。”
宋代斗茶之风荡然无存,饼茶被散叶茶取代 。唐代的煮茶、研磨后饮用的方法,变成了用开水冲泡叶茶的方法,品茶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启了千古清饮之源 。
明人认为这种饮法“古朴不凡,充满自然之趣,可谓茶之真味 。”实际上,这种饮法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民间散茶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明代的一些学者,如文徵明、唐寅、徐渭等,都是一时没有施展才华的大学者 。他们擅长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他们都喜欢喝茶 。因此,他们能够开创明代“文人茶”的新局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与前人相比,他们在饮茶时更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创造,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画中贵族们可能在山泉边抚摩沏茶,而春天的声音、风声、钢琴声和锅里汤沸腾的声音融为一体 。或在草亭品茶,或在青山映衬下独自看江水滔滔 。
一旦置身于自然,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人们适应和回归自然的媒介 。
明初社会不够稳定,使得很多文人无法施展抱负 。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与风景联系在一起,或者与钢琴、象棋、书籍和绘画产生共鸣,而茶正好与他们融为一体 。所以明代很多茶人都是博览群书的 。这种情况导致明代出现了50多部茶艺作品,很多都是代代相传的 。
其中,陈继儒著有《茶不动》,朱权著有《茶谱》,对印青有独到见解;田一恒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了《沸泉速写》;陆树生在钟南山与僧人一起品尝天池茶,写出了反映高适情趣的《茶寮记》 。张远长期饮茶和写茶记录的经历是非凡的 。许次纾所著《茶经》在茶学理论上独树一帜 。其中,朱权及其《茶谱》功不可没 。
朱权(公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素有“貌美、心慧、语敏”之称 。由于对哥哥朱迪的猜忌,他长期隐居南方,隐姓埋名,靠野心释放晚年,以茶学鼓,与世隔绝 。在《茶经》中,他明确表示,他喝茶并不是品茶本身,而是一种表达志向、陶冶自我的方式 。
朱权探索了废群化后的饮法,改革了传统的饮法和茶具,提倡简朴,主张保持茶的本色,顺其自然 。
明三宝宦官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七次漂洋过海,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都带着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