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史上真的有吗?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史上真的有吗?】说到韦小宝 ,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那个溜须拍马、油嘴滑舌的韦小宝了 。金庸在塑造韦小宝这个人物 , 简直直插到人入心入肺 , 连看客都有点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个人物?坦白地说:其实历史上并无韦小宝此人 。
网络配图
金庸曾在一次访谈中谈过 , 韦小宝在历史上并无此人 。只是自己根据需要自行创建的人物而已 。而且在历史上也无此人的记载 ,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做过的事并不是虚构的 , 只是并不是韦小宝做的而已 。比如说杀鳌拜 , 在小说中是韦小宝靠机智而让鳌拜伏法 。但历史并不是这样讲的 , 历史上是康熙和孝庄太后共同将其抓住 , 在牢中死去的 。所以小说中的人是不可信的 。
据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所述:
坦白说 , 在我写作《鹿鼎记》时 , 完全没有想到这些 。在最初写作的几个月中 , 甚至韦小宝是什么性格也没有定型 , 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长的 。在我的经验中 , 每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初写时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影子 , 故事渐渐开展 , 人物也渐渐明朗起来 。我事先一点也没有想到 , 要在《鹿鼎记》中着力刻画韦小宝关于(不择手段地)适应环境和注重义气这两个特点 , 不知怎样 , 这两种主要性格在这个小流氓身上显现出来了 。朋友们喜欢谈韦小宝 。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中 , 本意是讨论“金庸小说” , 结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来辩论韦小宝的性格 。不少读者问到我的意见 , 于是我自己也来想想 , 试图分析一下 。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 , 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 , 与写作时的计划 , 与心情全然无关 。
网络配图
我写小说 , 除了布局、史实的研究和描写之外 , 主要是纯感情性的 , 与理智的分析没有多大的关系 。因为我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 , 故意表现怎么样一个主题 。如果读者觉得其中有什么主题 , 那是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的 。相信读者自己所作的结论 , 互相间也不太相同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 , 这十几部小说中 , 我感到关切的只是人物与感情 。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 。《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感情的书 。其中所写的比较特殊的感情 , 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君臣的情谊 , 既有矛盾冲突、又有情谊友爱的复杂感情 。这在别的小说中似乎没有人写过 。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和缺点 , 但韦小宝当然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 。民族性是一种广泛的观念 , 而韦小宝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一个人 。
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中国人的某些特性 , 但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典型 。中国人的性格太复杂了 , 一万部小说也写不完的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都不是人 , 但他们身上也有中国人的某些特征 , 因为写这些“妖精”的人是中国人 。这些意见 , 本来简单的写在《鹿鼎记》的后记中 , 但后来觉得作者不该多谈自己的作品 , 这徒然妨碍读者自己的判断的乐趣 , 所以写好后又删掉了 。何况作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 , 总有偏爱 。“癞痢头儿子自家好” , 不可能有比较理性的分析 。事实上 , 我写《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 , 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 , 多所纵容 , 颇加袒护 , 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 。因编者索稿 , 而写好了的文字又不大舍得抛弃 , 于是略加增益 , 以供谈助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