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十月革命后人民,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三 )


因此,马克思以反诘的语气深刻地指出: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5] 】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通过租让制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经验,主动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成果,为其巩固革命果实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作了重要的铺垫 。
其次,我们可以从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的作用来判断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生产力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 。
【“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 。”[4]655 】
劳动者的素质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决定了其他两个要素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程度 。十月革命胜利后,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极大激发,使生产力水平得以实现跳跃性发展 。因此,新的生产关系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着其物质存在基础即生产力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劳动者既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又为这个基础提供了重要的主体条件 。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592 】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建立在世界资本主义为其准备的、成熟的物质存在条件基础之上的,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基本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用来衡量某种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是否够条件的绝对的生产力水平标准 。促进社会形态变革的革命在何时何地首先出现,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早产论”的理论错误在于其机械地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 。另外,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社会形态的更替、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首先发生在旧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最成熟、最发达的地方 。例如,封建制度并非首先出现在奴隶制度最成熟的古希腊、古罗马,而是首先产生于奴隶制度并不发达的中国;资本主义制度并非首先出现在封建制度最发达的中国,而是首先产生于封建制度并不特别发达的西欧 。可见,“跨越”在社会形态更替中并非罕见 。当然,社会形态的跨越并非脱离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任意跨越,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跨越是以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其巨大的生产力为前提的 。
二 、 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物质存在条件只是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物质存在条件不具备不可能发生革命,但具备了物质存在条件也并非一定发生革命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为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准备了物质条件,但某个国家是否能够发生革命,还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 。因此,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合理性应从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中去探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