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二 )



不只是陈红,中关村的电子卖场里,家家户户的柜台都这么热闹 。调货的员工扛着沉重的“大屁股显示器”,想快跑两步,却迈不开腿 。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是,男生牵着女朋友来配电脑,一直走到一组柜台的尽头,才发现牵错了人——卖场里满是人头,乌泱乌泱的,尽管挨得很近,但谁也看不清谁的脸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中关村过街天桥上每天都有等着发闪送的骑手 。

海龙大厦曾经有句口号:“卖场不关门,我们不歇业 。”陈红每年只休息两天半——大年初一初二,以及年三十儿的下午,但顾客通常不会放过这半天 。

一年到头,春节是最忙活的时候,年三十那天,卖场下午2点清场,但客户没装到机器,就是赖着不走,“一定要把电脑装回去,春节前要玩上电脑 。”陈红说 。要是实在来不及调货,他们连柜台上展示的样机也不放过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中关村最后一座电子大卖场,科贸电子城至今仍在运转 。

2003年鼎好大厦开业,口号变成了“365天都不歇业” 。说起这个,陈红不止一次地向我感慨,“那时候,生意好得很啊”,随即,话锋急转直下,“这几年生意不是太好了,很多卖场也关了 。商户在春节前一个月就都订票准备回家,对生意都淡薄了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科贸大厦里,无事可做的销售人员趴在柜台睡着了,他的衣服上写着:“站起来迎接挑战!”

“唉,我也没想到他家这么黑啊”

1994年,陈红拥有了第一台电脑,初始的dos系统、带着笨重卧式机箱的联想386 。当时市场价要1万多,陈红在卖场给自己装了1台,花掉了8000块 。抱着电脑回家时,她心里都盘算好了,要用它来记账,写文档,给孩子学习,查资料……“家里有个电脑,觉得科技在进步,自己也在进步 。”

她一直是个追求“进步”的人 。80年代,家就住在中关村的陈红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去了国家土地管理局上班,后来又瞅准时机,转行到朋友的电子配件公司打下手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2001年,中关村骑摩托车打手机的人 。图/CFP

90年代初,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陈红敏感,留心到中关村一些科研机构的氛围在起变化——路过中科院第三招待所时,一楼空置的大堂被私人承包下来,跟二楼招待所一样,隔出几间房间,支个桌子、弄个柜子,就开张了 。相隔不远处,中关村大街只有一个光溜溜的棚子,卖鱼的、卖菜的、卖家具的依次排列 。陈红记得很清楚,那是1993年,“就跟农村订婚的大棚似的,一大桌,两边卖啥的都有”,角落里,还缩着卖耳机、光盘的商家 。最早的电脑节就在这里举办 。

逐渐地,电子市场形成了一股新风气 。海淀区供销社被拆除,1998年在原址上盖起了最早的数码卖场——海龙大厦,如今的柜台模式就在这里诞生 。后来,这栋楼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大IT产品集散中心,电脑发烧友把它誉为“心中的圣殿”,微软副总裁称它是“全球最繁忙的商铺”,刘强东从2楼的4个柜台做起了今天的京东 。

海龙大厦建成那年,陈红离开了朋友的公司,“我敢闯,我也自己出来干吧”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自1999年开业以来,海龙大厦一直位于中关村IT卖场的领军位置,直到2016年停止营业 。

90年代末,如果想到中关村卖场工作,老板会上下打量看你是否戴了眼镜,潜台词是,这里只欢迎有学问的读书人 。一开始,客人大多是附近大学城来的学生,有人被家长领着过来,也有人自己过来装机打游戏,提需求时很直接:“我就这3500块钱,也不懂配置,你给我装吧 。”

从最早的海洋主板,到超大型的复印机,再到后来宽带问世,陈红经历了电子产品最迅猛发展的年代 。随着市场规模变大,她的生意范围也逐渐从周围学校,拓展到北京周边,后来,连外蒙的同行也集中来中关村卖场采购 。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邮编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 中关村科技园是干啥的

文章插图
科贸某商铺的老板正在通过电话与客户交流 。

面对如此繁荣巨大的市场,混乱无序也在暗地里滋生 。在中关村卖场的扶梯拐角处,一定能碰到几个主动迎上来热情打招呼的人,每一个出现的新面孔都是潜在的猎物,能让本来在闲谈的他们迅速打起精神,殷勤上前:“装台机器吗?好几个哥儿们关系跟我可好了,我带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