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拉饶家驹,以一己之力守护30万平民的英雄不该被遗忘

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一位名叫饶家驹的法国人,联合多方力量,组建了上海南市难民区(又称饶家驹安全区) 。
此后3年多,上海南市难民区保护了约30万平民的生命安全 。它是拉贝在南京的学习母版,它也在几年后被写入联合国《日内瓦公约》 ,成为全世界战时保护平民的范例 。
遗憾的是,饶家驹没有拉贝幸运,他和他的安全区,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2015年,《解放周一》曾用多版篇幅详细还原了饶家驹其人及上海南市难民区发展始末 。
而2017年12月14日,国家公祭日的第二天,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落成 。两年时间过去,关于这段历史,有没有更多史料浮出水面?
我们继续追踪饶家驹———为这座城市永不失落的记忆 。
出行:80年的等待
法国小城桑特是饶家驹的故乡 。
他在法国出生,一切自然从法国开始 。究竟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成长经历,最终磨砺、造就出那位能够拯救上海约30万平民的饶家驹?
我们不知道 。
2015年,历史学者苏智良教授首先打捞出饶家驹和南市难民区的详细故事 。然而,在上海找到的史料,大部分还是围绕饶家驹在中国的慈善活动 。
当时南市难民区的幸存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依稀记得,有一位独臂神父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来到难民区;记得难民区外炮火声声,而难民区里大家尚能睡个安稳觉;记得有人定期来发粮食和药品,难民区里有医院、课堂、维持纪律的人,几乎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般,井井有条 。
至于饶家驹什么来头?为什么他的能量如此之大,组建的安全区竟然能够得到当时上海当局、租界、日本侵略者三方认可?甚至后来还获得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大笔粮食救援?
对他的个人生平,我们仍知之甚少 。
2015年,从苏智良那里得知饶家驹的故事后,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研究,上海音像资料馆打算组建一个拍摄团队,前往欧洲,挖掘更多的一手资料 。
时断时续的邮件往复、磕磕碰碰的联络进展,终于在2017年,一个5人小分队开启了欧洲寻访之旅 。
从巴黎机场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历史终于来到它应来的时刻 。
两年的时间里,所有饶家驹的研究者,只能一遍遍翻阅史料中的只言片语,一遍遍遥想南市难民区的故事 。而如今,那个只能在脑海、在指尖幻想的饶家驹,近在咫尺 。
岁月的年轮划过整整80年,饶家驹的故乡,终于等来他曾经救助的上海,为他而来 。
故乡:没有人记得他
距离巴黎几百公里的桑特,是法国西部的一座小城,也是饶家驹的故乡 。街道上,罗马时代的古建筑遗迹星星点点,两千年的岁月凝结成这座古城的独特面貌 。
临行前,旅行社反复确认一件事:“你们在桑特确定要住这家小旅馆吗?”团队成员点头称是 。即便旅行社一再强调,这家旅馆又小又旧,设施简陋,不建议预订,但是团队成员依然坚持 。
因为,它就是饶家驹出生的公寓 。
巴松比埃尔广场3号,现在门牌号改为1号 。1878年3月15日,饶家驹在这里出生 。
当寻访团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站在旅馆的大堂往里望,所有人都一个印象:果然简陋 。
这是一幢4层楼的老房子 。走廊逼仄,房间狭小 。每间房只容得下一张床和简单的淋浴设施,内部几乎空无一物 。
印象最深的是那欧式的楼梯蜿蜒曲折,踩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伴随着头顶的光线忽明忽暗,一如饶家驹的一生 。
随行的比利时历史爱好者查尔斯说,据查阅,饶家驹的父亲是法国军队中的一名下级军官,他们一家一直随军迁移 。整所公寓,当时是军官家属们一起居住 。饶家驹出生后,家庭成员不断增加,空间紧张,他们为此搬过几次家 。仅桑特期间,饶家驹就有3个住址,一处现在是民居,另一处只知道基本方位,已经查不到具体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