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拉饶家驹,以一己之力守护30万平民的英雄不该被遗忘( 二 )


幼小的饶家驹,就这样跟随军人父亲几度搬家,在战争的阴影下度过自己的童年 。是不是从那时起,慈善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田萌芽?
而如今,一切的起源、出生的小楼,几度更换主人,再也没有人记得他 。
住宿期间,寻访团成员们四处打听,无论是小楼的房东、旅馆的主人,还是附近的邻居,没有人知道饶家驹,没有人听过哪怕一丝半点这个人的事迹 。他仿佛在自己的故乡消失了 。
当大家把摄影器材架在旅馆门口开始拍摄,时不时有路人经过,他们都会好奇地询问相似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拍摄?这里有什么好拍的东西?
大家只能一遍遍对路人们重复诉说饶家驹的人道主义壮举,诉说他曾经在遥远的中国,救助了约30万平民 。
“哦 。”路人们发出一声回应 。大概是惊讶,也是好奇心满足后的了然 。
他们会就此记住吗?此后,饶家驹这个名字会不会在他的故乡留下一点印迹?寻访团只能这样期盼 。
第二天,采访桑特市市长 。由于此前已经联络和说明过一番,桑特市政府档案室已经找出了饶家驹的出生档案,上面清晰地记录了饶家驹的出生证明及家庭成员的信息 。原来,饶家驹的整个家族都没有留下后人,所以这个名字渐渐被遗忘 。
饶家驹的出生记录
期刊:尘封多年后的惊讶
阴天的巴黎,寻访团来到塞佛尔图书馆 。
这里馆藏有当时派往各地的神父们与教会的报告资料 。其中,一份1937年的内部期刊上,载有饶家驹和南市难民区的详细报道 。
它在图书馆里安安静静躺了80年 。此前,从未有人翻阅过它,从未有人觉得它重要 。它就和无数普通档案一起,在时光中静眠 。
直到根据寻访团提供的信息,图书馆馆长雅克琳·迪欧女士提前找出了饶家驹的相关资料 。这一看,她惊讶了 。
档案中,有一张饶家驹年轻时的照片 。而书信里,饶家驹详细汇报了1937年11月建立上海南市难民区的始末,涉及难民区的各方面工作,甚至还有饶家驹自己拍摄的两张关于难民区的照片 。
年轻的饶家驹
这些材料弥足珍贵 。图书馆的人感慨,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来这里查阅饶家驹的资料,他们也全然不知,原来还有过这样一位人物,做出过如此感人肺腑的事 。
拍下这些珍贵的一手材料后,寻访团暂时做不了更多了 。一切只能等待回国后,由专业学者们花工夫一一翻译,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更多上海南市难民区的事迹 。
另一个意外收获是,档案里提到一句,饶家驹从中国回到法国之后,居住在巴黎格勒耐尔街42号的公寓里 。
在迪欧女士的帮助下,寻访团队找到了这栋老公寓 。
公寓目前仍在使用,保存完好 。公寓的门口,管理者德维尔对这幢房子的历史如数家珍,讲起来滔滔不绝 。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宿舍在使用 。然而当问到饶家驹这个人,德维尔摇摇头,他也一无所知 。
遗憾的是,文献记载中只提到饶家驹曾在此居住,没有详细记录住在哪一个房间 。这个细节,恐怕只能消失在光阴里 。
红十字会总部:
开启战时安全区的先例
深夜的日内瓦,街道冷冷清清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称的U型房子,坐落在绿坡之上 。
由于此前已经联系好一切事宜,第二天,寻访团顺利来到委员会总部的档案馆 。
当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怎么发现饶家驹和他的南市难民区的?又怎么想到把难民区的案例详细写进《日内瓦公约》中?
查阅档案知道,这一切离不开一位叫路易·卡拉姆的人 。他是一名瑞士医生,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行医,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委派担任驻华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