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元卿生平简介及历史评价

刘元卿 (1544-1609) , 字调甫 , 号旋宇 , 一号泸潇 ,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江右四君子”之一 , 江右王门后期大家 , 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 , 著述甚丰 , 有《刘聘君全集》 , 其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 。
刘元卿从小发奋读书 , 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 , 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 , 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 , 但因“五策伤时 , 忏张居正” , 未获取录 , 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 。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 , 又没有被取录 , 于是绝意功名 , 回到家乡 , 研究理学 , 收徒讲学 。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 , 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 , 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 , 仍聚众讲学如故 。后来学禁解除 , 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 , 此后名声更大 , “道日益隆 , 誉日益广” 。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 , 且教育质量好 , 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 , 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 , 誉他为“泰山北斗” 。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 , 至此 , 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 , 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
随着知名度扩大 , 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 , 推荐刘元卿 , 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 , 蕴济世之经纶” 。皇帝非常重视 , 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 , 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 。但刘元卿悉心讲学 , 不肯去做官 。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 , 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 , 只好应召入京 。不久 , 即升礼部主事 。在朝三年 , 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 , 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 , 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 , 得不到皇帝的采纳 , 于是他称病辞归 , 告老还乡 。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 , 从弱冠至暮年 , 一生孜孜于理学 。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 , 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 , 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 , 此风遂绝矣 。先生契其言 。两邹与之谈学 , 遂有愤悱之意 。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 , 未之有得也 。”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 。他开始在当地求学 , 但所得不深 , 于是离乡背井 , 远游从师 。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 , 经过自己努力求索 , 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 , 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他以“存守本体 , 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 , 不信道教 , 也不信佛教 。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 , 不羡王乔 , 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 , 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 。”刘元卿的理学思想 , 在江右王门学派中 , 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元卿逝世后 , 《明史》为他立了传 , 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 , 赞其“流风余韵 , 百世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