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生平简介,吴与弼的常山情缘

、吴与弼(1391—1469) , 字子傅 , 号康斋 , 抚州崇仁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 。崇仁学派创立者 , 明代学者、诗人 ,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 , 《崇仁学案》位列第一 , 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 。吴与弼弟子后又分成两派 , 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 , 遂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得其“笃志力行” , 遂启余干之学 , 其中娄谅是心学缔造者王明阳的启蒙老师 。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 , 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作用 , 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 , 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吴与弼与常山颇有情缘 , 既有常山籍的知心好友 , 又有在常山本籍发展的得意门生 , 他的一生多次经过并走进常山 , 留下了不少佳话佳作 。
常与常山知己谈论教学
清光绪《常山县志》卷五十三《人物志·文苑》记载:徐希仁 , 字宝山 , 蒋家园人 。明永乐辛卯(1411)举人 , 乙未(1415)明通榜 。授抚州训导 , 升棠邑教谕 。讲学以诚敬为宗 。尝修葺学宫 , 赈恤贫士 , 士多造就焉 。
徐希仁到抚州担任训导时 , 正是吴与弼归乡讲学、守义不仕时期 , 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爱好 , 使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 , 并逐渐成为知心好友和学术知己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或通过书信谈论学习与教育 。
大约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 , 吴与弼给自己的学术知己徐希仁写信:“仆闻天下之至美者 , 莫如圣人之道 , 昭明易见 , 简易易行 , 然世鲜能之者 , 不学故耳 。原其故 , 有二焉 。懵然无知 , 而不事夫学者 , 庸人也 。学为而弗克者 , 未诚也 。惟其未诚也 , 是以事物交前 , 理欲互战 。顺理乎 , 系累于欲 。从欲乎 , 有所不屑挠乎其中 。懑乎 , 其心苟一念之或失 , 则圣人之道斯远尔 。习俗之溺 , 弥深几何 , 不并其少有所得者 , 而亡者之恶在能有充哉 , 是虽曰学与不学 , 同也 。仆坐此患 , 十年余矣 , 抱懑朝夕 , 亦云至矣 。今年从春来 , 一以《大学》《语》《孟》《中庸》 , 熟玩一日 , 恍然似粗有所见 。乃喂然叹曰 , 圣人之道果易晓也果易行也 。而今而后 , 吾知免夫朝夕之懑 , 而又以超然乐乎群物之表矣 , 因益加力焉 。所见益似亲切 , 于是又叹曰:世俗固吾弃 , 吾庶几以自与;世俗固吾笑 , 吾庶几以自得吾方 。圣贤之亲 , 而遑恤其他乎哉!仆辱厚于足下有年 , 古人重于交友者 , 资以辅仁 , 仆敢自私哉 。足下尝向仆称道慨慕人之善 , 则知圣人之道之为美 , 又向仆致自不足之叹 , 则岂非同于仆之懑耶 。今将释子之懑而进子于乐地 , 不难矣 。盖为之之机在我 , 而为之之方则具于圣贤之书 , 胡为而不勉之也 。仆近走江湖 , 归得风疾 , 艰于步 , 往来得罄 , 所言于左右 , 惟尺书不惜 , 时赐远临 , 幸甚 。”(见《康斋文集》卷八《与徐希仁训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