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天空统治者汉斯-约阿希姆middo;马尔塞尤

任何一部以“二战”空战为主题的综合性著作 , 不管是德国人撰写的 , 还是英美出版的 , 如果遗漏了或未用相当篇幅来介绍“非洲之星”马尔塞尤 (Hans-Joachim Marseille) 的话 , 那么这一著作注定是不完整或有缺陷的 。这就是丧生时年仅23岁的马尔塞尤在空战史上具有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聚焦作为北非天空统治者的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 , 在1942年9月取得辉煌战绩的历程 。
1942年8月23日 , 马尔塞尤回到了JG-27第1大队 , 此时的大队基地位于距阿拉曼前线仅50公里的夸泰菲亚 (Quataifiya) 。中队的战友们对他的归来兴奋异常 , 马尔塞尤不仅成功地带领他们作战 , 也让他们在荣誉光环的沐浴之下倍感自豪 , 同时他也照料他们的生活 , 还花时间和精力传授经验与战术 。地面上的马尔塞尤毫无英雄的矜持做派 , 一如既往地无视官兵界限 , 空战中的他更是尽力保护战友 , 而他从不退缩、率先垂范的作风早就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
1942年8月30日 , 尽管面临增援补给和油料弹药等方面的大缺口 , 隆美尔还是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发起了进攻 。隆美尔的装甲部队经过厮杀终于实现了局部突破 , 但一直心存疑虑的他在并不了解对手也几乎无力招架的情况下 , 于9月2日晨发出了“全线撤回出发阵地”的命令 。短短几日的战斗中 , 非洲装甲集团军的司令部频遭轰炸 , 轰炸机不舍昼夜地投掷炸弹 , “空气几乎令人窒息……犹如冰雹一样打来的致人死命的岩石碎块加大了爆炸和子母弹的威力……烧得火红的金属碎片落在总司令的战壕里 。”这种状况迫使隆美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空军支援 , 尤其是驱赶那些讨厌的英军轰炸机 。如果说隆美尔撤回原地标志着英军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的话 , 那么此番失败中德军唯一的亮点是空军 , 确切地说 , 是马尔塞尤一个人的胜利:8月31日击坠3架敌机 , 9月1日即创下了单日击坠17架的记录 , 2日又5架战机斩落 , 归队后的一个月里他先后击坠了57架敌机!在这个9月 , 马尔塞尤从曾经最老的候补军官跃升为最年轻的上尉 , 还获得了第4枚钻石骑士勋章 。诚然他个人的胜利不足以扭转非洲的局面 , 但是隆美尔还是握着他的手说:“马尔塞尤上尉 , 我感激你所做的一切 , 如果没有你的话 , 有一些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做到 。”
9月1日清晨 , 当马尔塞尤驾机腾空而起时 , 没有一点迹象表明这一天会有什么不同 , 毕竟又将是一个晴空万里、炙热难耐的日子 。JG-27第1大队出动了15架战斗机为斯图卡轰炸机编队护航 , 而JG-27第3大队和JG-53第3大队又各自派出10架Bf-109 , 负责在高空保护马尔塞尤所在的那一波战机 。7点50分 , 马尔塞尤与僚机施朗等在预定地点与轰炸机编队准时会合了 , 然后一起朝东飞去 。抵近轰炸目标时 , 马尔塞尤带队爬升到3500米高度 , 这时他发现了远方2000多米高度上的10余个小点正迅速向西移动 。马尔塞尤通报了敌情后继续向东飞去 , 直到斯图卡轰炸机开始投弹为止 。这时 , 马尔塞尤带着四机编队回过身来向下俯冲 , 一直飞至敌机机群的下方约300米处 。此刻的时间是8点26分 , 马尔塞尤爬升到最靠后的一架“飓风”战斗机的视角盲区时开火了 , 这架英机就像被伸出的一只大手将其从快速运动中扯回一样 , 突然左翼侧翻 , 像块石头一样几乎垂直坠下 。两分钟后 , 马尔塞尤又命中了第2架“飓风”的油箱 , 为躲避敌机的碎片 , 他与施朗分头左转和右转 , 然后急速爬升 , 躲闪过程中马尔塞尤失去了目标 。此时 , 扔完炸弹的斯图卡准备返航了 , 它们沿着约100米的超低空飞行 , 高空中的其他德军战斗机也整队向下俯冲 , 准备保护轰炸机返航 。这时 , 有一架飞得很低的“飓风”试图悄悄接近轰炸机编队 。8点35分 , 当这架英机自以为偷袭即将得手时 , 在后的“黄雀”马尔塞尤在急速左转弯中向暗自得意的“螳螂”射出了致命的炮弹 。由于高度很低 , 敌机很快坠地 , 巨大的火球完全吞噬了战机和飞行员 。其他德军战斗机保护着斯图卡返航了 , 落在后面的马尔塞尤和施朗又发现有6架“喷火”战斗机从高空俯冲下来 。马尔塞尤把机头向左稍微一拉 , 耐心地观察着敌机 。他发现带头的那架“喷火”已与编队分离 , 其速度已快到可以开火射击的程度 , 甚至都能看见阴森森的炮口了 。马尔塞尤和施朗分别向左右转弯 , 结果敌机在他们的机翼下方极快地呼啸而过 。马尔塞尤知道自己的时机已经到了 , 对手需要大半径转弯才能再次寻觅到进攻位置 , 而他将在这似长实短的间隔里一击毙敌:他向右一拉战机 , 加大油门 , 几秒钟内飞到最靠后的敌机身后约80米处 。没有瞄准 , 直接射击 。第4个牺牲品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应声坠落 , 时间定格在8点3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