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 四 )


广宁之战溃败,结果是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下狱 。
虽有少数正直官员为熊廷弼喊冤,说他处处受掣肘,不得施展,不应为战败负责 。但此前力撑王化贞的叶向高、张鹤鸣等东林党人,为了摆脱罪责,不断将脏水泼向熊廷弼 。
更可悲的是,一代名将熊廷弼,在狱中竟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熊廷弼下狱三年后,本来有希望活下来,但此时,他却被告发行贿东林党人 。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东林党人在天启四年(1624)发起了大规模的弹劾魏忠贤及其阉党的运动 。魏忠贤决定先发制人,对东林党实行反扑 。
阉党中有个姓冯的人,早年与熊廷弼有嫌隙,为泄私愤,就向魏忠贤献了一条毒计——捏造熊廷弼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行贿的罪名 。
在当时的党争中,涉及辽东事务,基本可定死罪 。正如东林党人此前在广宁之战的责任承担中极力要甩锅给熊廷弼一样,魏忠贤要置东林党人于死地,就想让东林党人与熊廷弼沾上关系 。
结果,一生与东林党人合不来的熊廷弼,变成了魏忠贤对付东林党人的牺牲品 。
天启五年(1625),八月 。熊廷弼含冤而被处死,死后“传首九边” 。
相比之下,对广宁溃败负有首要责任的王化贞,后来从东林党投靠了魏忠贤,受到庇护,直到崇祯五年(1632)才被处死 。
性格决定命运,站队决定生死 。明朝末年,政局黑暗若此,亡了也是活该 。
熊廷弼死时,坚信自己是无辜的,要为自己上疏辩冤 。但直到明朝灭亡,他都未能得到平反 。
崇祯当政后,魏忠贤伏诛,有正直官员接连上疏为熊廷弼讼冤 。
最终,崇祯允许熊廷弼的儿子,为父亲收葬 。仅此而已,没有抚恤其家室,也没有恢复其官爵名誉 。
从崇祯的角度考虑,他当时面临辽东更加焦头烂额的局面,袁崇焕许诺他五年复辽,结果却来了个己巳之变 。诛杀袁崇焕,也不能解恨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怎么可能去为原任辽东经略平反 。
在他眼里,要为熊廷弼平反,等真的有人实现复辽希望,也不迟 。然而,终其在位17年,只等来了亡国悲剧,对于熊廷弼的平反,也就不了了之了 。
熊廷弼未能平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东林党在崇祯朝得势,向来非我同志的熊廷弼,自然不会被他们奉为榜样 。他们宁愿尽快把他忘记 。
熊廷弼这样的悲情英雄,我称之为“中国式悲情英雄” 。
他生前死后的遭遇,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典型意义 。在他之前,无党无私的岳飞、于谦,命运如斯;在他之后,辽东经略位子上的孙承宗、袁崇焕,亦面临其命运重演 。
是非不清,功罪颠倒 。在党争内斗盛行、价值取向错乱的年代,即便面临亡国危机,国家利益也被各派置于集团利益之下,难怪连乾隆都要骂明朝是“自毁长城” 。
极少数像熊廷弼这样的磊落之人,站出来 。有胆识,有谋略,有本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但论是非,不计利害 。最终,却敌不过悠悠众口,孤胆英雄难免悲剧收场 。
假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英雄人物,是因为伟大,而不是因为悲情而被历史铭记,那么,“明亡清兴”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呢?
这是肯定的,但这也肯定只是一种幻想 。
明朝末年的坏,是深入骨髓的坏,是台上的派系和台下的派系,都坏 。
熊廷弼说过,大丈夫生为孝子,死为忠臣,何惭于圣贤,何愧于天地哉?
但是,明朝政局是该惭愧的,它配不上这样俯仰无愧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