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 二 )


但熊廷弼忠心耿耿,似乎没有觉察到自己成了皇帝的枪手,更没有预料到李成梁的命运,将来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
他认真做事,详细调查,欲置李成梁于死地 。
在他眼里,李成梁的所作所为,根本不是为了国家边境安全,不是为了辽东的安定,而是为了个人及集团的私利 。
老道的万历皇帝觉得可以收网了,下了一道诏书,称赞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应予以恤典 。让李成梁体面地退休,逐渐让出了山头 。
不让任何势力占据绝对优势,这是皇帝们深信不疑的领导艺术 。
熊廷弼第二次被派往辽东,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
准确地说,是该年六月,萨尔浒之战后约3个月 。
任务是,作为辽东经略,收拾残局去的 。
他当年巡按辽东,三年时间,兴屯田,筑堡垒,严厉整军,从不姑息养奸,使辽东风纪为之大振 。
朝廷上的官员有目共睹,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承认:熊廷弼不仅是摧毁地方山头的“枪手”,或许还是能够救时弊、挽颓局的大才 。
但熊廷弼多少有些郁闷 。他在南直隶(今江苏南京)学台任上,主持科举考试,秉公录取,淘汰了一批不学无术却企图走关系的官绅要人子弟,而这些子弟大多是东林党后人 。
熊廷弼因此得罪了东林党,从此陷入无尽的党争之中 。
这时候,因为打死了违规学生事件,熊廷弼遭到弹劾,停职审查 。他返回江夏(今湖北武汉)老家,避见官府,不问政事,只是终日游山饮酒 。
表面优哉游哉,其实内心十分痛苦 。国事不堪,正是用人时,而他却被“废置”居家 。他在一首诗中抒发了满腹忧愁:
归来无事乐无休,手倦抛出卧小楼 。
百啭鹊鹂惊午梦,数声燕语破眷愁 。
数年后,发生了萨尔浒之战 。这次战败,是明朝与后金战争态势的一个标志性的转变 。明军在辽东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形势大坏,由攻势变成了守势,由优势变成了劣势 。
如何收拾辽东残局,成为一块烫手山芋 。
蛰居老家多年的熊廷弼,才被人想起来 。
【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熊廷弼救国心切,带病每天昼夜兼驰二百余里,奔赴辽东 。当他抵达辽阳,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战败后的惨状:弱兵羸马,朽甲钝戈 。
检查军中武器,竟然发现“刀不能刑鸡,棍不堪击犬” 。
更可悲的是,辽东民心涣散,“家家抱怨,在在思逃” 。
面对困局,熊廷弼采取了持久的防御方针,招抚流民还乡生产,同时整肃军纪,处死了一批临阵逃脱和贪赃枉法的将领 。
他上疏弹劾罢免了李成梁的儿子、总兵李如桢,说他“徒知拼死,而不能灭贼” 。有勇无谋,会坏了大局 。
经过一年的整顿和治理,熊廷弼在辽沈要地构建起一条依托军堡、积极防御的战线 。
万历四十八年(1620),努尔哈赤曾率重兵来攻,结果被明军打得狼狈而逃 。熊廷弼固守的辽东,一时固若金汤 。
然而,这一年,在帝国的核心,一场前所未有的权力重组正在进行 。
这年七月,万历皇帝死去,泰昌皇帝即位,仅仅一个月后,又死于红丸案 。紧接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上位 。朝中党争激烈,你死我活,远在关外的熊廷弼未能幸免 。
当初,熊廷弼接手辽东残局时,最怕的不是敌强,也不是兵弱,而是御史言官的牵制 。
现在,他的担忧终于成真 。天启皇帝上位后,朝廷中主张速战的一拨人,声称看不惯熊廷弼的防御战略,指责为龟缩战略 。他们要的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为战争做准备 。
杨涟,后来的“东林六君子”之一,上奏弹劾熊廷弼,说他镇守有功,但也难辞其咎:“功在支撑辛苦,得二载之幸安;咎在积衰难振,怅万全之无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