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荆浩是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十分重视在山水画创作中对“真”的思考和运用 。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图真”、“四品”、“二病”等理论要点,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通过对太行山博大雄浑气质特点的领悟,创作出许多类似《匡庐图》这样的大山大水,从而开辟出全景式构图和写真式技法,实现了与《笔法记》所推崇的“真”在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的统一 。荆浩开创的写实绘画风格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试从荆浩的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传奇人生出发,结合其《笔法记》的理论著作,进一步走进他的山水世界,感受他特立独行的山水精神 。
一、荆浩所处的历史背景——大唐盛世崩盘 。
荆浩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中国王朝史上有两次盛世崩盘,一次是强汉,一次是大唐 。强汉之后,中国分化为三国两晋十六国,东晋至隋朝这一段,又叫南北朝,中间虽有短暂的西晋统一,但整整三个半世纪小朝廷纷呈,战乱频繁 。但却给予了民族精神的自生自长机遇,这个时候老庄思想成为士人寄托的精神家园 。从南北朝到唐朝,中国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诗人们汇聚于权力谱系的核心,思想家们则不在朝廷,不居皇城,而是自我放逐于山林,致力于将佛教思想本土化,与老庄融合,建构了一套独立于权力话语体系之外的纯粹的人生哲学 。高山流水下,茂林修竹旁,呈现了一道特有的隐士风景 。这是中国文化成长过程中最具独立精神的一道风景,一个幽默机辩的出世哲学,打造出一个“老庄”美学样式,在体制化外,重构士人精神 。王朝的江山可以倒,但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江山不能倒,他们开始了自觉行动 。第二次崩盘正是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在对王朝举行了淡淡的默哀之后,绘画艺术便以个体行为的方式,接踵文学和思想的山水路径,再一次开始了进山运动,并且以独立自由的身份,在山水画里建构士人的山水精神 。这一行为,是从北方山水画始创者荆浩开始的 。
二、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
荆浩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 。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济源的阳台宫游玩,阳台宫是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于济源王屋山创建 。济源的风物景观多有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碧转枋口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到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 。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荆浩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