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三 )


从“图真”的要求出发,他借老叟之口,反复用“真”来衡量创作得失 。比如在“六要”中谈到“景”,解释为“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在“四品”中谈到“奇”,解释为“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在评论前代画家时,评张璪树石“真思卓然”,王维“巧写象成,亦动真思”,项容“放逸不失真元气象”;最后又说“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这当中提到的真景、真思、真元、创真,显然包含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两个方面的要素 。真景——大自然的形与神,气与质;真思、真元——画家内心的真情实感,主观精神 。有了主客观的结合,才谈得上创真——创造出形神兼备、气质俱盛、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2、“六要”论蕴含的山水精神 。
荆浩提出“六要”是气、韵、思、景、笔、墨,显然是谢赫“六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六法”产生于人物画兴旺的时代,“六要”则因山水画的兴起应运而生 。两者作一简单比较,“气韵”被分解为“气”和“韵”;“思”大体相当于“经营位置”;“景”大体相当于“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笔”是“骨法用笔”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墨”,这是唐末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兴起而导致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笔法记》中最体现时代性的见解 。
荆浩第一个提出“松之气韵”,“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而且在评论山水画家时,把有无气韵作为首要标准,比如说张璪“气韵俱盛”,说王维“气韵高清” 。荆浩运用“气韵”概念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画面笔墨如何表现气韵,另一种是指整个画面形象的气韵 。“六要”中对气、韵分别阐述正是前一含义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意即画家以自己的心灵来统帅用笔,达到认识与表现的主客观统一,得心应手而不迷惑犹豫 。笔之所到,即心之所运,也即气之所生 。这很有些类似于张彦远赞美吴道子时所说“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工,假吴生之笔 。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又所谓“不滞于手,不凝于心” 。总之,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至于“韵”,荆浩解释为“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直译为隐去笔墨痕迹而能显现物态,格调不同凡俗 。意思是说,笔墨为塑造形象而存在,笔墨美不游离于形象之外,才会产生韵味 。荆浩认为,画家只有在专一忘我的创作心态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方是最佳选择 。这一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所谓笔刚主气,墨柔主韵,笔墨气韵等说法,其实皆源于荆浩 。
对画面山水树石气韵的要求,荆浩指出首要的是“明物象之源”,比如树木的生长由“性”所决定,松树的气韵应是“如君子之德风”;而柏树则是“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 。山水的气韵主要是取“气势相生,掩映林泉,依稀远近” 。综合来看,他所说的画面山水树石气韵一要符合自然本性,二要体现审美属性,且和画家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相联系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自然山水从整体气势上把握,从各种空间境象的关联上把握,表现出对大自然中和谐、变化乃至朦胧美的向往 。
“思”和“景”也是由山水画的特殊审美要求而产生的 。两者都讲山水画创作构思过程的要点,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要对大自然中纷杂的现象进行筛选,分清主次,取舍概括,即所谓“删拔大要”;第二,要聚精会神地依附于具体形象来发挥想象、联想,即所谓“凝想形物”;第三,要根据自然景物不同时间、地点的变换,搜寻其妙处,创造出“真”的艺术形象,即所谓“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