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除了山水画得到世人的认可外还兼擅人物,《宣和画谱》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 。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 。”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
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荆浩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自耕自足生涯,并且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 。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 。”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 。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 。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 。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 。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 。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 。“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 。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 。“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 。建,通“键”,锁藏 。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
三、剖析《笔法记》蕴含的山水精神 。
1、“图真”论蕴含的山水精神 。
“图真”是荆浩《笔法记》中的核心观点,所谓“真”,就是物象的本质特征 。他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这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画家只有通过“度”,即深入体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 。如果不理解这一要求,那只能得“似”——“得其形,遗其气” 。而“真”则是“气质俱盛” 。“真”和“似”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当于徒具形骸而无神气,“真”相当于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具体到山水画,他认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画家不仅要表现出峰、峦、岭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为广大空间中互有联系的统一整体来描绘,即所谓:“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果,依稀远近 。”荆浩把前人在人物画领域的理论成果“传神”、“气韵生动”引申到了山水画领域,发展为“图真”学说 。荆浩隐居后,由儒而入道的思想转化是必然的 。他对“真”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老庄的烙印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又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因而“真”与真诚、纯真、天真、精神、本质等有着内在联系 。荆浩由此引发出“气质俱盛”,并第一次把“真”与“似”明确区别开来 。
- 汉朝选皇后有什么样的规矩?什么样的女子才能满足条件
- 皇帝爱上一个大自己17岁的宫女,竟想废掉皇后
- 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 神秘王国:中山国是怎么消失在历史上的?
- 自由女神像的建造过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法国会将它送给美国呢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力规模怎么样?
- 吴破楚入郢之战什么时候爆发的?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 他本是清朝进士,为何最后成了臭名远扬的大汉奸?
- 历史上最短暂王朝之一:曹国是怎么灭亡的?
- 镇墓兽为什么都是面目狰狞的?面目不狰狞没资格成为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