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 。字浩然,号洪谷子 。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
荆浩(约850-?)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 。字浩然,沁水(今山西沁水)人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
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 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 。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 。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 。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
【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 。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碧转枋口 。"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 。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 。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 。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 。《宣和画谱》中,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 。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 。"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