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寿:因崇尚西学被免职( 二 )


中国对外派驻常驻公使 , 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 当然 , 是在屈辱中被迫走向世界 。
郭嵩焘被任命为出使大臣的消息传来 , 他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此行凶多吉少 , 为他担忧 , 更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 。认为中国派使出去“徒重辱国而已 , 虽有智者无所施为” , 郭“以生平之学行 , 为江海之乘雁 , 又可惜矣” 。“郭侍郎文章学问 , 世之凤麟 。此次出使 , 真为可惜 。”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 , 与汉奸一般 , 满城风雨 , 沸沸扬扬 , 有人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 , 拔乎其萃 , 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 , 焉能事鬼 , 何必去父母之邦 。”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愤 , 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 , 要开除他的省籍 , 甚至扬言要砸郭宅 , 而李鸿章却对他出洋表示鼓励、支持 。为了表示“平衡” , 清廷任命了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刘锡鸿(字云山)担任副使 。
在强大压力下 , 郭嵩焘几次以告病推脱 , 但都未获准 , 终在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 。行前 , 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 , 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 。此正合郭氏之意 , 他早就想将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 , 使国人从“天朝上国”、视异域文明为异端的迷梦中惊醒 。经过几十天的海上航行 , 他于1877年1月下旬到达伦敦 , 立即将这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行》寄回总署 。在日记中 , 他不仅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 , 而且对这些见闻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如见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秩序井然 , 他不禁叹道:“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盛赞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 , 车马滔滔 , 气成烟雾……宫室之美 , 无以复加” 。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 , 风土民情 , 风俗习惯 , 宗教信仰 , 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 , 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 , “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 , 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 摆脱夜郎自大的状态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 , 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 , 一时间群情汹汹 , 有人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 , 大率谓其法度严明 , 仁义兼至 , 富强未艾 , 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 , 无不切齿” 。“诚不知是何肺肝 , 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 。”“殆已中洋毒 , 无可采者 。”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 , 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 , 有人上奏 , 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今民间阅《使西纪行》者既无不以为悖 , 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 , “愚民不测机权 , 将谓如郭嵩焘者将蒙大用 , 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 。”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 , 清廷未能将他召回 , 但下令将此书毁版 , 禁其流传 。

但在朝野的一片反对声中 , 李鸿章却对郭嵩焘的《使西纪行》表示支持 。郭嵩焘出洋后 , 李鸿章与他密切通信 。在1877年5月9日给郭嵩焘的信中 , 李鸿章说从总理衙门得到他的“行海日记”后自己“循览再四” , 赞扬其“议论事实 , 多未经人道者 , 如置身红海、欧洲间 , 一拓眼界也” 。在1877年7月11日的信中 , 他更鼓励说:“西洋政教规模 , 弟虽未至其地 , 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 , 亦略闻梗概” , 但二十年来自己仍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兴办洋务 , 因此更感郭的“崇论闳议 , 洵足启发愚蒙” 。在给他人的信中 , 李鸿章为郭甚抱不平:“筠仙虽有呆气 , 而洋务确有见地 , 不谓丛谤如此之甚 , 若达官贵人皆引为鉴戒 , 中土必无振兴之期 , 日后更无自存之法 , 可为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