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仅凭诸葛亮拒辞九锡,就断定其有异志,欲图大位,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感,抑或依据并不充分,很难令人完全折服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赞不绝口,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诸葛亮秉政后,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 。他颐指气使,动辄教训皇帝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又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进而特别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如若后主不答应,那就是“内外异法”了 。诸葛亮的这番话固然是出于治国安邦之需,但他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不宜”怎样,其口气之严厉,完全不像人臣之语,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 。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
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继要刘禅将宫中之事交给“相府”处理后,又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执掌保卫皇室的禁军统领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的形势,不能说没有一点其他用心在内吧!
刘备在世时对其子刘禅的智商并没有作过评价,但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称赞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故刘备临终前放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 。可是,仅仅过了几年,诸葛亮北伐前夕,“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故特派侍中董允“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 。他告诫后主:“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董允),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的心腹董允直接监视着刘禅的一举一动,弄得“后主益严惮之”,《三国志》卷三十九《董允传》 。完全失去了帝王的尊严,甚至丧失了行动自由 。从刘备去世(公元223年)至诸葛亮北伐(公元227年),不到五年时间,难道刘禅的智商就由先前的“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降低到“朱紫难别”了吗?诸葛亮对刘禅作出的这一番霄壤之别的评价,居心何在?难道他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尽管刘备临崩时托孤于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为辅政大臣,而并非让诸葛亮单独执政,刘备除规定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外,又“呼鲁王(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同① 。这无疑是要刘禅兄弟与诸葛亮共同治理蜀国,因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须以父辈之礼尊崇之 。但诸葛亮却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诏 。诸葛亮让李严留在永安,自己则扶刘备灵柩回成都,办完丧事,便“开府治事” 。自此,诸葛亮独揽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已是二十多岁,年富力强,正值青春有为之际 。按汉制,诸葛亮应还政于后主,但诸葛亮不愿放权,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让刘禅“亲政” 。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感慨叹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 。可见,刘禅当时的处境和汉献帝毫无二致,是个十足的傀儡君主 。世人皆言曹操“欺主”,将汉献帝置于股掌之中,但为何对诸葛亮的“欺君”却视而不见,诚不可解 。
- 一语成谶盘点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惊人乌鸦嘴
- 百里奚:秦国历史上靠五张羊皮换来的千古名相
- 历史上唯一两次给爱妃下跪的皇帝:窝囊皇帝陈后主
- 历史上苏联为什么没有选择直接吞并蒙古?有哪些原因?
- 《大太监》里的恭亲王是谁历史上有几个恭亲王
- 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
- 话说君王那些事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几位君王
- 历史上薛仁贵是怎么死的?薛仁贵简介及画像
- 卫青生平简介历史上的大将军卫青是怎么死的?
- 揭秘:中国历史上十大结局最凄惨的帝王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