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专权跋扈的权臣诸葛亮究竟有无篡位之心?( 二 )


九锡为何物?“据《后汉书》章怀注,谓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 。”《廿二史劄记》卷七“九锡文”条 。稽考于史,九锡之礼规格极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 。如九锡中的“虎贲,天子卫卒也”《史记·晋世家》注引《集解》贾逵曰 。。斧钺金戚皆属天子之卤簿 。秬鬯为天子祭祀上帝、神灵时所用之酒,《礼记·表记》云:“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 。”九锡中又有“纳陛” 。“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 。师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注引孟康曰 。蔡邕所撰《独断》卷上载:“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后引申其意,称天子为陛下 。所以权臣即可由受“纳陛”而后晋升陛下 。由此可见,谁受了九锡,谁就具备了“假皇帝”的资格,为将来当“真皇帝”铺平道路 。
自王莽始,权臣易代,夺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锡,然后再龙袍加身,登上九五 。汉末,曹操欲加九锡,受汉禅,遭到心腹荀彧的坚决反对,“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 。《廿二史劄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 。王夫之对荀彧之死发表看法: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 。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中华书局,1975 。李严亦是刘备临终时的托孤重臣,难道他的天良“牿亡已尽”,会容忍异姓篡夺刘氏江山?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诸葛亮受九锡,只有一种解释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诸葛亮功高盖世,当赐以殊礼,而实际上是在试探诸葛亮是否将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锡,建国封王,进而代蜀汉称帝 。
按理来说,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对此应表示极大的愤慨,除严厉斥责李严外,也应郑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汉室的心迹 。但诸葛亮的答书却并非如此,他回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及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 。
《汉书·王莽传》云:“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张晏注曰:“《周礼》上公九命,九命,九锡也 。”诸葛亮云“十命”,乃指“九锡”之外再加“一锡”,可见其“十命”之谓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 。我认为诸葛亮这番话的口气相当大,完全不像出自一个自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之口,说得难听一些,反倒像一个乱臣贼子所言 。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 。汉制,非刘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锡,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难道不懂这个道理?汉魏之际,除曹操受九锡外,还有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 。孙权受魏主曹丕九锡,称吴王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之主,难道诸葛亮欲与他们比肩?有关九锡制度的具体内容及考证可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九锡与汉魏禅代” 。
【历史上专权跋扈的权臣诸葛亮究竟有无篡位之心?】稍晚于诸葛亮时期的东晋丞相王导,对晋室有再造之功 。其威望与权势在当时无与伦比,故时人皆云:“王与马,共天下 。”当元帝司马睿即位时,竟命王导同座于御床,接受百官的朝拜 。“导固辞,至于三四 。”后来司徒蔡谟“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 。’导弗之觉,但谦退而已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 。相比之下,诸葛亮就毫不避讳人臣之大忌,公开声称,如若灭掉魏国,中兴汉室,自己就理所当然地封王受九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