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西方人的“形而上学”?尼采告诉你答案!

什么是“形而上学”?
尼采说曾:“学习多种语言能使记忆中充满词语,而不是充满事实和思想 。”这是学习多门外语最大的坏处 。掌握多种语言只能表明说话者能够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个对象,但不等于他理解了那个对象,就好比老司机知道通往终点的路线有多少条,但他不一定熟悉作为终点的那个地方 。而且多种表达方式往往会干扰我们对对象的理解,有时候还会伤害到自己的母语 。
例如井上哲次郎将汉译为“形而上学”,严复则译为“玄学” 。两种译法都无法准确说明的意思,反而混淆了朱熹的“形而上学”和王弼的“玄学”,伤害了母语 。又如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都反对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但国内的教科书却把他们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反对“形而上学”的说法,显得十分别扭和矛盾,其实他们应该叫“机械唯物主义者”才是 。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西方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对于我们来说,执着于词语的纠纷毫无意义,所谓“得意忘言”,我们只要知道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的意思 。而要了解的最初内容,应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入手 。

什么是西方人的“形而上学”?尼采告诉你答案!

文章插图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
经验与技术的区别
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尚未有科学的说法,人们依靠感觉去认识事物,各种感觉集合到一起,最终会形成记忆 。记忆再不断的积累,就出现了经验 。例如,例如一个造车轮的工匠,当他还是新手时,只是在师父的指导下粗制滥造,他用眼睛观察车轮、双手比量其大小,凭各种官能去产生记忆 。后来,随着日子的积累,车轮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深,他也渐渐的熟能生巧,成为了一名老工匠,这时候我们就说他是“有经验的” 。
可是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只能判断个别的东西而难以推广到普遍 。医师可以判断甲患有某种症状,吃了这种药会好,也能根据乙的类似症状,判断它需要吃同样的药 。可是这种判断乃是个别的判断,它会随每一次诊断而转移 。如果医师不对甲和乙的共同病症有了解,不进行普遍的判断,发现患病的原因,那么他开的每剂药都有用错的危险 。因为患者是个别的,病症却是普遍的 。良医懂得从个别的患者身上诊断出普遍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庸医却迷惑于不同患者之间的外在同异,找不到病根之所在,最后只得凭经验去盲猜开药 。
经验只知其然,理论兼知其所以然 。在理论的指导之下就会形成技术,掌握技术的人往往比只有经验的人更能干,因为他们能够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经验只在有限的领域内才如鱼得水,一旦超出这个领域,便会一筹莫展 。最出色的建筑工可以凭经验造出牢固的房屋,但是如果换了一个地方,改变了地质与土壤,他就无法再保证质量,除非接受工程师的领导 。而且老建筑工的经验没办法传给他人,只能自己去积累 。理论技术却不一样,它可以在不同人群间传授 。

什么是西方人的“形而上学”?尼采告诉你答案!

文章插图
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大部分技术都是追求实用的,人们通过感官去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并理解它们的成因,利用它们的规律来提升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都追求应用性,它们使我们对各种事物都产生了解 。
【什么是西方人的“形而上学”?尼采告诉你答案!】当社会发展,出现有闲阶级之后,一些人从为实用而求知转变成纯粹是为了求知而求知 。他们在所有具体的技术之上,建立起一些更高的学问 。例如,古埃及的僧侣阶级拥有闲暇的特权,因而发明了数学,研究1+1为什么2这种超感官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