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菟丝子


南方菟丝子

文章插图
南方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学名:Cuscuta australisR. Br.),为旋花科、菟丝子属的一年生寄生草本 。茎缠绕,金黄色,纤细,无叶 。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总花序梗近无;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花萼杯状,基部连合,长圆形或近圆形;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杯状,顶端圆,宿存;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比花冠裂片稍短;鳞片小,边缘短流苏状;子房扁球形,柱头球形 。蒴果扁球形,下半部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时不规则开裂,不为周裂 。通常有4种子,淡褐色,卵形,表面粗糙 。
分布于中国多省地及亚洲的中、南、东部 。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子、马鞭草科牡荆属等草本或小灌木上 。种子可药用,功效同菟丝子,有补肝肾、益精壮阳及止泻的功能 。
(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南方菟丝子
拉丁学名:Cuscuta australis  R. B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旋花科
亚科:菟丝子亚科
属:菟丝子属
亚属:线茎亚属
种:南方菟丝子
命名者及年代:R. Br,1810
形态特徵一年生寄生草本 。茎缠绕,金黄色,纤细,直径1毫米左右,无叶 。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总花序梗近无;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1-2.5毫米;花萼杯状,基部连合,裂片3-4-5,长圆形或近圆形,通常不等大,长约0.8-1.8毫米,顶端圆;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杯状,长约2毫米,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端圆,约与花冠管近等长,直立,宿存;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比花冠裂片稍短;鳞片小,边缘短流苏状;子房扁球形,花柱2,等长或稍不等长,柱头球形 。蒴果扁球形,直径3-4毫米,下半部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时不规则开裂,不为周裂 。通常有4种子,淡褐色,卵形,长约1.5毫米,表面粗糙 。产地生境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省;亚洲的中、南、东部,向南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至大洋洲也有分布 。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子、马鞭草科牡荆属等草本或小灌木上,海拔50-2000米 。生长习性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 。菟丝子常见于平原、荒地、坟头、地边以及豆科、菊科、寥科、蘸科等植物地内 。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 。菟丝子一旦幼芽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生活力极强,生长旺盛,最喜寄生于豆科植物上 。繁殖方式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竖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子 。栽培技术菟丝子人工栽培与豆科植物混种,育期约100天左右 。其种植技术是,採种与种子处理于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与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先开沟条播大豆 。用豆种量180-225千克/平方公顷(比常规大豆播种量约多1倍) 。大豆出苗后要精心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菟丝子寄主植物的关键 。首先要使大豆生长旺盛,才能为菟丝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 。待大豆株高20-25厘米时,约15天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 。菟丝子播种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时在大豆苗株旁顺畦开沟,将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人沟内,覆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宜,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7天左右即可出苗,用种量为22.5千克/平方公顷 。危害防治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