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文章插图
江淮官话淮语一般指本词条
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南京片、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 。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
江淮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
【江淮官话】江淮话在辞彙、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较大差异,现今江淮官话定位是独立的淮语还是隶属于官话方言依旧存在争议 。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南京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江淮官话
外文名:Mandarin of Jianghuai
旧称:下江官话、淮语
使用人口:约7000万
主要城市:南京、扬州、泰州、南通等
起源历史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淮河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包括江苏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淮安、盐城、泰州(除靖江)、镇江(除丹阳和部分丹徒区外)、南通(除海门、启东、通州、崇川部分)以及连云港和宿迁两市大部分地区、徐州市新沂市的小部分地区;安徽省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安庆市(小部分)桐城市,枞阳县、芜湖(除繁昌和芜湖县全部、南陵部分地区)、六安、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池州(除部分地区)、淮南(东部上窑、洛河地区)、蚌埠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地区);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彭泽县局部;湖北省东部的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孝感市和黄冈市等地,使用总人口7000多万 。江淮官话可分为南京片、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洪巢片的分布範围最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淮官话洪巢片,在语言学上是指淮语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今江苏江淮之间地区:扬州(江都东除外)、淮安、盐城等;江苏沿江西部地区: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镇江(丹阳除外)、常州市金坛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区: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滁州、六安南部等;安徽南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城镇地区等 。洪巢片四面分别与中原官话(北)、淮语通泰片(东)、吴语太湖片(东南)、吴语宣州片(南)、赣语怀岳片(西南)、淮语黄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区与各方言互相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过渡特徵 。以扬州话为例,以扬州市区(老城区)方言为标準 。古全浊声母在扬州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国语一致 。但是国语的平捲舌,扬州话里是不分的,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 。扬州方言的声母归类与国语大致相同 。语言特点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入声,洪巢片、通泰片有入声韵和入声调类,黄孝片多数地区无入声韵但有独立的入声调类 。
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一般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念清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