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书院


丰湖书院

文章插图
丰湖书院丰湖书院,是广东四大着名书院之一,在惠州乃至广东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景区内,创建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初址在桥西银岗岭(近银山大厦-后所街附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绶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 。1966年,改为惠州师範,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範,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 。1978年,复为惠州师範,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 。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丰湖书院
创办时间:南宋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
所属地区:中国 广东
所在地:惠州
简介惠州大学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写 。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惠州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其前身之一惠阳师专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淳祐四年(公元 1244 年),在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惠州太守赵汝驭在银冈岭创建“聚贤堂”,又称为“十二先生祠”,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先哲名儒“十二先生”(陈偁、苏轼、陈荛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作为讲学授道的场所 。宝祐二年(公元 1254 ),惠州太守刘可刚进一步把“聚贤堂”改为书院,并以惠州西湖命名,即“丰湖书院”,成为当时广东四大着名书院之一 。它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和惠州西湖的名胜古蹟,清代名士宋湘的名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是书院最好的写照 。正门是一座古建筑物,门首上书“丰湖书院”的石刻,两旁联曰“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一直三进,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厅与厅之间有大天井相隔,每个大天井,约有二百平方米,东西两厢,是一排平房,那就是古代的科考试场 。中心园林区以仰贤亭建筑组群为中心,广场四周通过叠石堆山、布置石灯石柱和雕刻历史人物像等进行造景,利用地势东西高差形成的台地建造壁雕;在东侧广场草坪上分设四大发明主题雕塑,分别展现中国古科技之精和古文化之博 。进入泌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照壁 。泌园分为东西两部分,利用地势高差设计跌水,中间以一座小桥分开;园内水池种植荷花,池边设有茶苑,不远处设一座露天方形台作为琴台,与茶苑之间以曲廊相连,平时可请演奏家抚琴,游客在此品香茗、听琴声、观荷花,惬意之极;园内还设有黄塘晚钟雕塑一座,缅怀旧时风物;还将建设观鱼轩一座,池内养鱼,游客在此可观赏“鱼戏莲叶间”景象;园内深处将种植花卉,让游客享受花团锦簇的美景 。游览丰湖书院景点内将规划建设游船码头,与惠州西湖其他景点相连,形成水上交通 。游客在景点内部游览时既可乘坐电瓶车,又可徒步 。
丰湖书院

文章插图
景点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北部的丰湖书院人文景区、南部的泌园岭南园林景区和西部的水乡食坊景区 。主要建筑与景观分为5个组团:即丰湖书院区、游客服务区、中心园林、泌园和水乡食坊等 。其中,丰湖书院区有文学院、书画院、藏书楼、文昌阁和湖水轩等建筑 。根据方案,丰湖书院景区共有牌坊、文昌阁、丰湖书院等33个景点 。人文历史丰湖书院曾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历来是承载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的标誌及平台 。丰湖书院典藏惠州精神,其“邹鲁人文”和“蓬瀛山水”为世人所景仰,其环境幽雅清静、湖光山色,成为惠州西湖之名胜 。历史上,丰湖书院驰名岭南,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原市政府背后的银冈岭就创建有讲学的“聚贤堂”,10年后被改为“丰湖书院” 。明代,书院逐渐荒废 。清代康熙年间,惠州知府王瑛在这里恢复“丰湖书院”;嘉庆年间,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聘名士宋湘为山长 。这一时期,“从者云集,人竞向学”,书院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19世纪的丰湖书院,已是闻名岭南的着名书院 。近代,书院改办惠州中学堂、惠州中学校和惠州师範学校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后改办惠阳师範专科学校、惠州学院 。由于年事久远,朝代更替,丰湖书院原来的房舍已蕩然无存,但她对惠州文化所起的作用永载史册 。宋代丰湖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在宋代大办书院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南宋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惠州太守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今南门路银山大厦所在地)创建“聚贤堂”,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名儒“十二先生”,(陈偁、苏轼、唐庚、陈尧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并作为讲学援道的场所 。银岗岭,是惠州西湖胜景“开元佛迹”所在地 。宋代余靖在《开元寺记》中生动描述银岗岭的山水:“重岗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探幽赏异,一郡之绝” 。唐代建造的开元寺是惠州“祠宇最壮、最胜之寺 。”从东晋的龙兴寺至唐的开元寺,至南宋的聚贤堂,在惠州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十年后,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惠州太守刘克纲就进一步把聚贤堂改为书院 。按当时书院组织改组 。“以州学兼山长”(院长)“挑选有志尚的生徒,讲习其中” 。作为惠州府的最高学府,并以惠州西湖命名“丰湖书院”(宋代对惠州西湖一般不称西湖,爱称丰湖) 。刘克纲并扩建堂舍,在原来的“稀是堂”后面另建“十二先生祠” 。西面,又另建“六君子堂” 。“南辟四斋,立三门”,作为讲习场所 。宋代三百年间,惠州府六个县共有进士五十三人 。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进士留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魏国公 。李思纯、李思义、陈国翰、陈开、黎献臣都任过州官 。州官薪俸二千石,后人称他们住地为“万石坊”(今市内中山南路) 。悔蟠元、梁昭德、张宋卿等称儒林人物 。明代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摄守林畔在院前建“如沂亭” 。经历宋、元之间的战火后,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山长黄赵孙重建 。明代,书院几度兴废,岭南文化己同全国一样 。由于惠州城市建设扩展及惠州西湖声誉日高,国内很多名士南来惠州兴办书院,如“濂溪书院”、“天泉书院”等(不久便废),与丰湖书院竞相传道讲学 。着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公元一四七二年至一五二八年)亦曾来惠州 。他的学生薛侃在丰湖书院讲学,传播他的学说 。明代,惠州府有进士四十四人 。归善进士叶梦熊官至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留下相当价值的着作 。杨起元官至吏部侍郎,对文学和理学都很有研究 。他和叶梦熊的着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叶梦熊、杨起元、叶萼、叶春及、李学一等被尊称为“五先生” 。车邦佑、曾守约、张萱、李树勛、韩日瓒等分别在政治、武功、学术、文学等方面有一定成就 。郑维新在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写成《惠大记》) 。明代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丰湖书院门庭冷落,逐渐荒废 。清代清代初期,清统治者害怕书院传播反清爱国思想,对书院多方限制 。后来清政府提倡理学,开始有一些地方官吏自行设定书院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惠州知府吕应奎“奉令捐薪”建西湖书院,购黄塘锦衣园部分地基 。又称“义学”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惠州知府王瑛鑒于惠州各地教育事业凋零,乃买锦衣园及“义学”地基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复名丰湖书院(原艮岗岭丰湖书院旧址,清代改建“长寿庵” 。后经多次重修,直至近代) 。锦衣园即“泌园”,是明代叶梦熊的别墅 。坐落在今丰湖半岛北端,三面环水(今惠阳区师专主体校舍位置),是当时惠州西湖着名的园林建筑之一 。叶梦熊“买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 。巧妙地构成“疏栏架槛通间地,画舫传觞接水篱” 。楼台掩映,景态万千,称为“西湖佳丽处” 。明亡后,“泌园”虽已衰落,但还是爱国志士交往之地 。叶梦熊之孙叶维城与号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及其他一些明末遗臣、名儒,就在这园内写下很多爱国诗文 。王瑛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同时重视风景园林建设 。他的《丰湖书院记》,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土地人民,国有之宝 。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 。“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王瑛重建丰湖书院,尽了很大努力 。他筹划经费,“买金龙镇等处田,岁收租五百余石 。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 。对“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 。“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修建亭、榭、台、沼,以为游息之地” 。他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还做到“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不久,提督王文雄在书院西侧营建“御书楼”,把康熙皇帝御书杜诗四句:“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摹题于石,供奉楼上 。自丰湖书院重建后,“士之读书奋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 。而远近亲朋,相与扁舟湖上,一唱一酬 。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 。”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清廷颁布“谕旨”,命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给一千两艮子为开办费 。确定“书院是古侯国之学”(相当于“省立大学”) 。于是各省纷纷设立书院,再度掀起办书院的热潮 。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惠州知府伊秉绶以“国家尊崇正学”,应“十州人之请”,“费白金五千两”,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 。次年(公元一八○一年)落成 。聘名士宋湘为山长 。宋湘并为书院正门题额及撰书对联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 。是清代名宦,又是名儒、书法家 。“工古隶” 。他别具风格的隶书称为“伊隶” 。他对惠州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都有建树,惠州人民在书院东侧建“伊公祠”以为纪念 。他在院内立石撰述他的教育主张:“学者,学圣人也,学为人也 。人虽谦让,未有让不为人者,而奚辞乎 。将与守白鹿洞之遗规,孜孜矻矻,勉乎言与动,以求慊戒欺,以后可为人,可以为贤为圣” 。又在院内大堂壁上题隶书“敦重”二字,并写跋阐述:“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 。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 。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他继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建造各种房舍 。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 “风浴阁” 。“面积广百亩”,超过前代规模 。他并制订书院各种制度,订立学规,开拓经费来源 。宋湘,号芷湾,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 。是诗人和书法家 。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主讲丰湖书院期间,四方学儒云集,使书院声名大振 。他着有《红杏山房集》十一卷 。其中在丰湖书院期间所写的诗篇,集为《丰湖漫草》一卷、《丰湖续草》一卷 。临别书院时,在院内澄观楼壁上,写下《五别诗》 。晚清诗人丘逢甲誉为“米颠书法杜陵诗”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惠州知府罗含章一到任就亲自过问丰湖书院 。採取很多措施,“正其趋向,发其志气,增其书舍,厚其膏伙,严其考课,亲为讲解文字”,针对当时书院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微,学生生活困难的状况,带头“捐廉四百两为倡,上下回响,得一万四千五百两,发归(善)博(罗)当商生息”,作为书院基金 。并建立财务规章:“立支销章程,勒石碑,通详立案” 。“两县绅士轮管,岁上出入之数于官,各属绅士得会校稽查之” 。要求教师质量和提高教师待遇并重 。“掌院老师须两榜,品学兼优,绅士请府聘任 。束修三百两,一伙食八十两,贽见节仪合四百两,月米二石 。监院,谷四十石” 。对学生则按不同班级,提高生活补助待遇 。于是,书院进一步巩固发展 。“从者云集,人竞向学” 。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十九世纪十九世纪的丰湖书院己是岭南的着名书院,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又是惠州西湖的优美园林胜迹 。民国23年(1934)秋,陈济棠创办省立勤勤大学,校址广州石榴岗,并设附属中学,校址粤秀书院街 。民国27年(1-938)秋,勷勤大学停办,附中改为省立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迁校于开平百合圩 。次年秋,省立教育学院改办省立文理学院,附中亦随之改名为文理学院附中,迁校于乳源,年底再迁于连县东陂 。民国33年(1944)附中与学院分离,独立办校,校名定为省立粤秀中学 。民国35年(1946)3月,校长钟国鑫率校从连县迁驻惠州丰湖书院(原省立三中校址)办学;同年6月奉省令改办省立惠州师範学校 。从此,惠州学院的前身,由广州-开平-乳源-连县-扎根在“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丰湖书院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