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属( 五 )

    板状物如护甲一般水平地平躺在背上 。这是马许一开始的推测,也是剑龙名称“有屋顶的蜥蜴”之由来 。后来发现了更多且更完整的板状物,显示其排列方法是以板状物的边原来站立,而不是平躺 。
    1891年,马许对于发表了更接近现今观点的想法,他认为板状物是以单排的方式排列,这种想法很快地又被排除 。到了1980年代,一位捷克艺术家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又根据鬣蜥的背棘,描绘出了稍微修正过的型态,使得这种想法又再度出现 。
    板状物以成对的方式排列在背上,这可能是最为常见的排列方法,例如在1933年的电影《金刚》中,剑龙就是以这样的型态现身 。不过并没有发现任何大小与形状相同的板状物被发现 。
    板状物以互动方式排列成双排,这种想法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并且成为最普遍的理论 。主要原因是一具剑龙化石表明了这种排列方法 。有一种反对的想法认为,这种型态未见于其他的爬虫类,而且也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演化 。
尾部尖刺剑龙的尾刺过去关于剑龙尾部尖刺的作用曾有一些争议,吉尔摩尔在1914年指出这些构造只有展示的功能;不过也有人认为此构造能用来作为武器 。例如罗伯特·巴克尔(Robert Bakker)认为,剑龙的尾部较缺乏骨化的肌腱,比其他种类恐龙的尾部更为灵活许多 。而这样的现象,也使尾部用作武器的推想变得相当合理 。但是,卡本特提出尾部的骨板互相交错,将限制尾巴的运动 。巴克尔也观察到剑龙能够轻易的运用尾部 。它们能以较长的后肢固定位置,并以较为强壮、但也较短的前肢移动身体,使身体旋转以进行攻击行动 。后来麦温尼(L. A. McWhinney)等人的研究发现,尖刺化石上有一些与外伤有关的伤痕,确认了这些尖刺在战斗中的功用 。另一个证据是一节异特龙的尾椎,上面的刺穿口,与剑龙的尾刺相符合 。在剑龙属中,狭脸剑龙拥有4支尖刺,每支长约60到90厘米 。一些关于剑龙属的骨板研究显示,至少在部分物种当中,其尖刺伸出的方向与尾部成水平状,而不是如一般所描绘的垂直状 。马许刚开始将装甲剑龙的尾部描述成拥有8支尖刺,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装甲剑龙的尖刺数量与狭脸剑龙同样只有4支 。进食剑龙属的牙齿 。剑龙与相近的恐龙皆属于草食性,不过它们的进食策略与其他的草食性鸟臀目恐龙有所不同 。其他的鸟臀目恐龙拥有能够辗磨植物的牙齿,以及能水平运动的下颌 。而剑龙(包括剑龙下目)则的牙齿缺乏平面,使牙齿与牙齿之间无法闭合,它们的下颌也无法水平地运动 。关于剑龙低矮的觅食行为习性有一种假说,认为他们吃较低矮的非开花植物的果实或树叶,并且认为剑龙最多只能吃到离地1米的食物 。另一方面,如果剑龙如巴克尔(Bakker)所推论,能够以两支后脚站立的话,那幺它们就能够找到并吃到更高的植物 。对于成年个体来说,能够达到离地6米的高度 。在2010年的一项详细研究,利用电脑进行、计算两种不同的立体模型,分析剑龙进食时的头颅骨生物力学作用、咬合力,计算时并考虑头颅骨比例、大小、硬度等参数变化 。研究的计算结果,发现剑龙的不同位置咬合力,分别为:颌部前段140.1牛顿、颌部中段183.7牛顿、颌部后段572牛顿 。这显示剑龙可轻易地咬断质地柔软的植物,但当咬下直径超过12公厘的植物时,将会发生困难 。根据这个计算结果,剑龙可能主要以低矮的小型树枝、树叶为食,而无法以较大型、较硬植物为食 。行为特徵根据多个发现于莫里逊组的足迹化石,显示剑龙是小群体行动的动物,由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构成小群体 。一个足迹化石被发现有四、五个幼年剑龙,朝者相同方向行动;另一个足迹化石,则是一个幼年剑龙的足迹上方,另一个成年剑龙的足迹重叠在上方 。在莫里逊组的恐龙里,剑龙可能比较偏好乾燥环境,不同于异特龙、迷惑龙、圆顶龙、梁龙 。文化剑龙的早期想像图,由查尔斯·耐特绘製剑龙是最广为人知的恐龙之一,在电影、卡通、漫画或是玩具当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形象 。除此之外,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在1982年宣布剑龙成为“州恐龙”(State Dinosaur) 。剑龙曾经出现在多部电影当中,并多与大型肉食性恐龙发生打斗 。在1954年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