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 。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词牌:木兰花令
作品原文木兰花令⑴·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⑵梧桐叶上三更雨⑶ 。惊破梦魂无觅处⑷ 。夜凉枕簟已知秋⑸,更听寒蛩促机杼⑹ 。梦中历历来时路⑺ 。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⑻,为道别来心与绪⑼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 。⑵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 。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 。才叔:不详 。⑶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 。⑷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 。⑸簟:竹蓆 。⑹蛩:蟋蟀,又名促织 。促:催促 。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⑺历历:清楚明白 。⑻尊:通“樽”,酒杯 。问君人:知心人问你 。⑼心与绪:心思、心事 。白话译文三更时分,雨打梧桐 。雨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想找回梦境,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 。睡在竹蓆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还记得梦中来时的路是那幺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 。酒杯麵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创作背景这首《木兰花令》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 。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未至,又贬)、惠州 。途中,经江西虔州 。八月七日上惶恐滩,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 。三更半夜,被雨惊醒 。即历史陈迹,怀思古幽情,陈处境之凄凉,寄兄弟之深情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 。上半夜,作者可能睡着了,他没有说 。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 。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 。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独有偶 。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 。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 。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 。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 。“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 。”名写秋凉,实写人凉 。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 。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 。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 。”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 。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 。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 。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 。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 。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 。“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 。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 。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 。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名家评价内蒙古大学教授高建新:苏轼“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化用温词又深化了温词的悲情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