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述怀【折桂令·述怀】《折桂令·述怀》是清代文学家厉鹗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的前六句表达了自己“放浪形骸,笑傲王侯”的人生态度;七八句点明了自己年纪;结尾三句表达了想要赏月观雨的志趣 。此曲在语言形式上,既爽朗而又平实,全曲几乎全用对句构成,工稳精炼而无凿痕,意气挥发然非直白草莽,结句韵味尤足,令人神往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折桂令·述怀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体裁:散曲
作者:厉鹗
作品别名:【双调】折桂令·述怀
作品出处:《全清散曲》
作品原文【双调】折桂令·述怀1问先生底事穷愁2,放浪形骸,笑傲王侯 。不隐终南3,不官彭泽4,不访丹丘5 。搔白髮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6 。天许奇游,弄月蛟门7,看雨龙湫8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折桂令:曲牌名,属北曲双调,用于剧曲、套曲或小令,是崑曲里一支用途极广的曲牌 。其正格格式为双调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一叶韵、三平韵 。
底事:何事 。
终南:山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唐代有不少人到终南山做“隐士”,实际是为求得朝廷徵召,谋取功名 。
彭泽:故城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晋陶渊明曾在此为八十三天县令,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 。
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六十岁平头:恰好六十岁 。平头,齐头 。
蛟门:山名 。一名嘉门山 。在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东海中,离岸约七八公里,环锁海口,吐纳潮汐 。出此即大海洋 。
龙湫(qiū):即大龙湫,指浙江乐清县雁荡山马鞍岭西四公里的大瀑布 。“雁荡山有龙湫”(《明一统志》) 。为雁荡风景三绝之一 。
白话译文我有什幺事可以忧愁的呢,放浪形骸,蔑视权贵 。不去终南山隐居,不去彭泽县做官,也不去探访仙人居住的地方 。白髮已经满头,算起来明年也恰好六十岁了 。若是老天允许我去游玩山水,我要去蛟门山赏月,大龙湫看雨 。创作背景曲子的题目是“述怀”,即为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怀 。时作者已经五十九岁,名利是非均已看淡,生死也不繫念于心 。只想放浪形骸,纵游天地,活得畅快、自由 。此曲即是发表心声之作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此曲起句发问,假託朋友问自己为何穷愁潦倒 。接下“放浪形骸,笑傲王侯”二句是作者回答:我狂放不羁、笑傲王侯,功名于我如浮云,没有穷愁 。这正是作者狷介个性的体现 。厉鹗才情冠世,全祖望称讚说:“吾浙中人才之盛,天下之人,交口推之无异词;樊榭之姿诣,吾浙中人交口推之无异辞 。”然其一生却抱才而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四方设帐为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满清政权对浙江文士有意摧抑,一方面也由于厉鹗性格狷介,“不谐于俗” 。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 。以下“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三句承接上文,写其“不为”之狷介个性 。厉鹗不愿像老子、王维那样隐居终南山上,也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节入仕,更不愿意求仙访道 。“不隐”“不官”“不访”的排比连用,体现了作者无意仕进、不愿归隐、为求仙疏远友朋的处世态度 。“搔白髮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二句化用李白“白髮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诗语,言自己年近六十,白髮满头,却一事无成的满怀感慨 。末三句“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写自己游赏山水的志趣爱好 。以此知作者志在山水游赏,故“不隐”“不官” 。因为隐则拘于一地而不能游赏天下胜景,官则拘于名位而不得自然自在之乐 。厉鹗是属于清雅派的散曲作家 。王煜在《樊榭山房词钞》序中称厉鹗词“幽隽清绮,分席姜、王” 。其散曲也呈现出幽隽之姿,这首《述怀》言己“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则其狷介超迈如在目前 。而结尾之“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则其清远雅洁之趣可知 。其曲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多用典故,对当时散曲创作有很大影响 。名家点评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他所追求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只想到蛟门去赏月,到龙湫去观雨,既反对求官,反对为五斗米折腰,也反对求仙访道 。逸气纵横,曲词雅丽,任中敏说他的散曲“虽未得元人真味,要得雅之真味”(《散曲概论·派别》),是很有艺术见解的 。(《元明清散曲三百首》)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举人 。厉鹗先后往来栖止扬州三十年,把一批词人聚集到扬州,是有清一代最有成就的“宋诗派”代表之一;词的成就在其一生中最高 。有《樊榭山房词》二卷、《秋林琴雅》四卷、《续词》一卷、补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