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三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章插图
林芝生态定位站主要植被色季拉山区地带性植被应属亚热带植被带 , 主要植被类型为山地温带暗针叶林 , 以林芝云杉和急尖长苞冷杉为建群种 。由于本山区受西南季风和複杂地形的影响 , 其东坡与西坡水热条件的差异 , 在植被群落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别 , 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 。仅种子植物就有1 091种(含种下等级) , 其中裸子植物2科7属13种 , 被子植物101科(占西藏总数的61.6%)468属(占西藏总数的40.9%)1 078种(占西藏总数的20.4%) , 分属于15个分布区类型 , 包括热带分布类型属91属 , 温带分布类型309属 , 特有分布8属;其中特有种的比例高达12.4% 。东坡海拔24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 , 群落优势种为通麦栎(Quercus tungmaiensis)、察隅润楠(Mschilus chayuensis)、绒叶含笑(Michelia velutiana)等 。东西两坡海拔2700~4100米继续分布着落叶阔叶林 , 群落优势种有白桦(Betulapla 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少齿花楸(Sorbus oligodonta)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等 。海拔2600~3900米处分布高山栎林(硬叶常绿) , 优势种为川滇高山栎(Q.aguifoliolioides) , 常成纯林 。东坡海拔2700~4200米、西坡海拔2900~4300米 , 组成色季拉山区主要森林植被 , 群落优势种丛低海拔至高海拔大致有华山松(Pinus armandi)、高山松(P.densata)、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 在森林上限与高山灌丛的交汇处有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高山柏(S.squamata)等 , 在西坡海拔3050米局部地区有以巨柏(Cupressus gigantea)为主流的疏林 。处在海拔3600~4600米 , 群落优势种有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雪层杜鹃(R.nivale)、鳞腺杜鹃(R.lepidot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 。位于海拔4600~5300米 , 植物稀少 , 主要有凤毛菊属(Saussurea)、紫堇属(Corydalis)、虎耳草属(Saxifraga)、红景天属(Rhodiola)等植物 。林芝站历史沿革林芝站依託单位为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 开展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构想始于1978年 。在高原生态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徐凤翔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 , 1980年得到原林业部立题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章插图
冷杉球果1985年西藏自治区教育科技局列为重点课题 , 并被原林业部列为“七五”期间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布局点之一 , 正式启动野外站观测 , 以季节性半定位观测研究为主 。1992年国家林业局接纳林芝站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路”(CFERN)的成员 。1996年 ,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 , 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800m处建成长期定位研究野外观测站 。1997年全面启动全年逐日定位观测研究 , 定期为CFERN提供观测数据 。200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纳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路”(CEORN) 。研究方向与目标西藏地区拥有独特的高原森林生态系统 , 它为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农牧林业生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高原广泛分布的河流、湖泊、沼泽地等湿地资源是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 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加剧或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山体滑坡等各种类型的荒漠化发生 。在此地区建立国家级森林生态野外观测站 , 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调控机制 , 并对湿地和荒漠化进行调查、评价 , 分别提出保护与防治措施 。其发展方向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