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二 )


野外调查从地质地貌来看 , 定位研究的区域巨观上属于高原夷平面下切和高山坡面起伏的沟谷湖盆相间的区域 。在高原地质构造运动下 , 外加冰川及流沙的作用 , 使得该区域的地貌类型异常丰富 , 高山、高寒中山、高中山峡谷、山原面、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等大中类地貌类型一应俱全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章插图
亚高山针叶林在气候上 , 研究区域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徵 , 尤其是在垂直分带上 , 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 , 整个区域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带的气候类型甚为齐全 , 这对于山地土壤从黄壤至棕色森林土、直至高山草甸土的完整发育 , 以及多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承印度洋暖湿气团的浸润 , 研究区域的乾燥度指标一般介于湿润至半乾燥度量之间 , 对于森林植被的正常发育十分有利 。定位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受地形地貌、海拔梯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区内生长发育着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 。海拔由低及高主要分布着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山地温带松林、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直至高山灌丛、草甸等 ,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 。再从种子植物组成来看 , 本区域集中了整个藏东南地区(含非本站研究範围的热带区)已知物种的二分之一强 , 达1100余种 , 温带分布型属的数量也占到全西藏温带分布型总属数的50%以上 , 充分说明研究区域是青藏高原温性林区的典型代表性区域 。鑒于本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 , 和现实存在的资源丰富、物种聚居、类型多样等自然背景事实 , 对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利用等在自然状态下 , 或某些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监测 , 并阐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 , 以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 , 这对于真实完整地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机理将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 对于丰富生态学知识 , 促进生态学科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章插图
冷杉林雪景林芝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林芝生态定位站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八一镇尼洋河畔及色季拉山 。地理坐标N29°35′~29°57′ ,  E94°25′~94°45′ , 地处藏东南湿润气候区与半湿润气候区的分界面上 , 站点设在海拔3900米左右的冷杉林内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文章插图
色季拉山林海气候特点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 , 冬温夏凉、乾湿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0.73℃ , 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9.23℃ , 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13.98℃ , 极端最低气温-31.6℃(99年1月) , 极端最高气温24.0℃(2000年7月) 。年均日照时数1150.6h , 日照百分率26.1% , 日照时数最高月为12月151.7h , 日照百分率为40% 。年均相对湿度78.83% 。年均降水量1134.1mm , 蒸发量544.0mm , 6-9月为雨季 , 占全年降水的75-82% , 其中8月降雨最多 , 平均为294.2mm , 占全年降水的30% 。土壤以酸性棕壤为主 , 土层较厚 , 腐殖质化过程明显 , 在较上段的冷杉林下常有明显的灰化层 , 土壤酸度在4~6之间 , 并发育成漂灰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