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託,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晋书.隐逸传》) 。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 。“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流派功绩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 。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文章插图
田园诗派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如:“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 。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 。在这首诗中,“见”字型现了全诗的神韵 。“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採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 。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 。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 。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读者看他的诗: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之五)?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 。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 。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 。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係很大 。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儘可能採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 。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 。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 。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 。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蕩漾,生意盎然 。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徵 。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流派主旨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 。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饑寒 。他写下了《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翼缺携丽,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饑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乾 。(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之二)?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 。再看《归园田居》之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徵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 。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 。从他的田园诗,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 。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 。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读者看他的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杂诗》之五)?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抱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 。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 。儘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餬口养家,但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 。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 。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幺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 。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 。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 。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複製,而具有时代特徵 。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 。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 。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 。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 。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徵,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 。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 。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 。今天读者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主要代表陶渊明(约365-427) 。又名潜,字元亮,私謚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沖澹为基调,但沖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 。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 。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 。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 。“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 。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儘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王维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 。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 。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 。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 。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 。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 。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蕩 。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 。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 。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剎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田园诗歌陶渊明《杂诗四首》 其一∶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二∶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亏 。其三∶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其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孟浩然《来闍黎新亭作》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齿坐呈山南诸隐》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登总持寺浮图》半空跻宝塔,晴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俯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 。